全国人大代表范谊:技术改良≠高考改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范谊:技术改良≠高考改革
2009年08月17日 09:00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按一次考试成绩排序后根据学生志愿投档,我们现在基本上是机器在做决定。高校招生制度要善于发现和鼓励特长,而不是用分数线抹杀学生的个性。

  高考问题非常复杂,思考高考改革必须首先厘定和统一对当下高考现实情况的基本认识,对高考改革的方向形成基本共识,否则只能陷入各说各话。

  高考招生制度的定义和内涵:高考的基本内涵一是考试,二是招生,两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为高校选拔学生是高考的唯一目的,高考成绩几乎是高校招生的唯一依据。按一次考试成绩排序,让机器根据学生志愿投档,高校和高校教师几乎完全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我们现在基本上是机器在做决定。这样的高校招生制度,除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古今中外何曾有过?有人拿中国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的高考,甚至美国的SAT和我国大陆的高考制度进行类比,认为高考招生制度是世界高等教育的普遍现象。这种观点如果不是误解,至少也是信息不全。以上例举的国家和地区,高校招生都是学校自治权利的核心部分,是学校办出个性,办出特色,培养人才的基础性保障。社会或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成绩,只是高校招生标准体系中的一个参数,仅供高校招生时参考和使用,而不是一条不可逾越的行政规定,更不是高校招生的唯一标准。这是我国大陆高考招生制度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高校招生制度安排的本质区别。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由于高考是集考试和招生两位一体的制度性安排,对高考的改革可以有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改革比较缺少互通性,即一个层面的改革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其他两个层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高考技术层面:即改革考试的题型、题量、内容、答题标准、录取线划分、填报志愿时间、投档比例等等;第二是高考体系层面:即高考的基本性质和操作原则不变(如标准化、选拔性、国家划线、机器投档、按总分录取),对高考进行综合改革,如考试科目调整、时间调整、分科类型、阅卷方法、考试次数等。第三是教育哲学层面:即按照教育的三个本位回归来重构高校招生制度。

  教育的功能回归: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不是选拔人,是为了让每一个人的潜质得到发展和发挥。公平性不是教育的核心理念,公平在本质上是一个政治理念。比如我们让每一个人都接受相同教育,达到相同的教学要求,这种表面上的公平在本质上是反教育的。教育的本质恰好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掘每一个人的独特才能。高校招生制度要善于发现和鼓励特长,而不是用综合分数线抹杀学生的个性。

  教育的策略回归:教育的基本策略是个性化和成长性,而不是标准化和结果崇拜。

  教育的目标回归: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学习,勇于创新,善于创造,而不是培养高智商的智力怪人。高校招生制度要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解除制度性桎梏,让基础教育更加符合中小学生心理和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培养社会认同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从第一个层面思考高考改革的人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舆论多从这个层面切入。第一、第二个层面的改革都是把重心放在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上,这次官方的三个高考改革方案仍然是这个套路,并不能根本解决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性和全局性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现行高考招生的制度性缺陷是技术改良无法逾越、无法克服的。我们必须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去寻找高考改革的新路径。

  我们的基本看法是,高考改革应从教育的本质、教育对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来设计一种新的高校招生制度,使它既能够为我国中小学打开素质教育的大门,又能够为高等教育立足社会需求办出特色、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制度空间。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改革高校招生制度”,这正是指出了高考改革的方向。(作者是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大学教授)

【编辑:侯冬华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