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大学排行榜”——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冷眼看“大学排行榜”
2009年05月12日 16:35 来源:今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眼下对“大学排行榜”议论多多,这是好事。

  大学教育早已不是过去的“象牙之塔”。早先的大学教育,属于培养“精英”的范畴,普通学子求学,也不是为了学历,而是进入知识的殿堂。现在,更多的是当做人生旅途的“敲门砖”,学历第一,长本事第二。进大学门,主要为了四年后的工作。于是这其中就有了很现实又很市场的需求。

  走向这“市场”的第一步,是选择学校。其实孩子在幼年时就开始“择校”了,那原因也很简单,我国的教育体系虽说相对完整,但在层面上并非均等,而是呈现出不平衡来。不平衡,是中国现状的特点。教育也不平衡,重点校,一般校,三六九等已历史形成。虽说改革以来,各地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想办法消除学校间的差异,但是学校的好差客观存在,这是文化的一种积淀,一时半会儿也难以消弭。所以每一位学生和背后的亲友团,要使出浑身的解数为上学的孩子选择能顺利走完学历路的小、中、大学。而这种选择,主要的是选取重点校、名校,街谈巷议一致的学校。原本学校的排名,是靠大家的意识经验,也就是口传心授的印象分。然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学历成了年轻人人生的“通行证”,加上大学数量的增多,“排行榜”这劳什子就应运而出。一方面是向家长、学子提供选择学校的依据,另一方面也造成学校的随风上青云的氛围,并且能和“政绩”联系上。围绕排行榜出现了世相百态,物欲浸润,校内校外都有追求者,也就变成了“中国现象”。“聪明人”也就借此搞了调研,弄出了声势很大的排行榜单,让很多人趋之若鹜,连一些大学校长也对此很上劲儿,不惜掏钱“上榜”。

  本来这只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浪花,客观对待即可。但偏偏被折腾得走火入魔,这就要提高警惕了。

  首先,这东西本来“真没有”,现在当成一盘菜端了上来,变成了“你说有就有”。并没有很权威的根据。其次,排行的数据,是否科学,令人疑问。因此那个“榜”,也只是一家之言。第三,学校的好与差,是相对的,关键在于教的这个人和学的这个人,而且主要在于“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笔者也算是上学多的,其中有名校,也有一般校。而名校里有差学生,一般校中也出人才。按我的经验,关键在于专业对口,老师认真和上进苦读,泛舟学海。当前对莘莘学子来说,还要有步入社会的能力。

  眼下,浮华的事情太多,不如踏踏实实从学真本事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记得“文革”之后,首招的研究生里,很多都是自学的。我的一位师兄,初中毕业,却对古典诗歌颇有造诣。他告诉我,每天要用4个小时读书。就是去耪地,也要耪一垄背几首诗。他上研究生课程时,能背上万首唐诗宋词,连指导老师都幽默地说他是“诗篓词筐”。现在复旦大学招博士,破格录取了一位学有所长的蹬三轮的师傅,这体现了一种创新思维。反观“大学排行榜”不仅有市场气,还有浮躁气,引导的方向也是“欲醉迷人眼”,是开着手电筒,让人顺着“光柱”往上爬。

  更令大家思考的,是社会对“排行榜”的集体迷失,只求其外,不重其里。把各种忽悠当做追求目标,考虑的多是眼前之利。政府有关方面也要积极应对,让浮躁的“排行榜”淡出视野。

  我们需要的是人的闪光,而不是各种名目下的光环。(张春生)

【编辑:朱博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