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了的"被增长"与未统计的"被就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统计了的"被增长"与未统计的"被就业"
2009年07月29日 14:41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7月28日,有两条新闻与“被”字有关。一条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说,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被就业”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一条是,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增8.1%,增幅均超过GDP,增速高于去年。而网友则将这一“ 增长”称为“被增长”。

  续梅说,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问题是,教育部是怎么知道这些高校的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呢?是听的汇报吗?是下去抽查过的吗?“被就业”才出现这么短的时间,教育部调查得过来吗?续梅又说,教育部对高校出现就业率统计误差实行一票否决制。问题是,怎么一票否决呢?是查处高校的就业办主任吗?是直接查处校长吗?如果是查处校长,教育部下得去手吗?

  “被就业”之后,“被增长” 横空出世。“被就业”是一个个的案例,“被增长”则源自公众的感觉。央行此前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8.6%,比一季度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个人所得税同比去年增速却大幅下降。数据是乐观的,民众是悲观的。两者之间如此矛盾,怎不让民众有“被增长”之感呢?

  “被就业”与“被增长”,其实都指向了“统计”问题。教育部如此仓促地认为“被就业” 只是个别情况,恐怕是没有做过科学统计的。一项科学的统计,应该有规范的统计设计。仅仅把各大高校的统计结果加权平均,显然是不科学的。要看“被就业”是否个别情况,教育部应该委托专业的统计部门来做调查。

  遗憾的是,统计部门的数据似乎也不可信。统计造假早就不是“个别情况”。2006 年,国家与地方两级之间GDP相差8048亿元;2007年,这个差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又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50%,达1.2464万亿元。这其中,固然有 “重复统计”等统计科学性的问题,更大的原因恐怕在于“地方GDP成了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为造假制造了动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吴晓灵语)。居民收入增长也是官员政绩的一部分,会出现作假恐怕也是难免。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无关道德和个人因素,而是在技术上不能实现“数目字管理”。要想证明“被就业”只是个别情况,应该有科学的统计;而要想统计数据不让民众产生“被增长”之感,则要依赖统计部门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不能科学统计“被就业”,是教育部的失败;统计数据遭遇公众怀疑,则是国家统计局的失败。这些失败累积起来,则会形成中国教育与社会治理的失败。

  统计了的“被增长”与未统计的“被就业”说明,虽然今天我们有了“数目字管理”的技术,却仍然没有“数目字管理”的制度环境。  □刘义昆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