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不足下的复读困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教育资源不足下的复读困境
2009年08月11日 09: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尽管教育部明令禁止公办高中举办复读班,但记者在河南商丘、开封等地调查发现,多所河南省省级示范高中却大招复读生,甚至在商丘一中发现了被学生们戏称为“全国最牛复读班”的、一个容纳了140多张课桌的活动板房教室。(《中国青年班》8月10日)

  一点儿也不奇怪,省级示范中学之所以会大招复读生,无非是因此能收获暴利,无非是因为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存在。调查显示,2007年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的1010万人中,有289万为复读生,占28.6%(《中国青年报》2008年8月5日),可见需求之大。

  与仅仅十多年前的情形大不相同,彼时,复读是因为没有任何大学乃至大专可去;而今,复读,却往往是为了读好大学。例如,我侄女也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就读于本区重点、亦为省级示范高中的“奥赛班”。可班里60名同学,选择复读者达25人。他们的高考分数,应该都过了本科线,选择复读只为读名校。

  何以出现这样的转变?我以为,一是和就业难有关——在大学毕业生大幅度增加、就业岗位欠缺的情况下,名牌大学是找工作的保障;二是和学费高昂有关。今年,帮侄女填报志愿时才发现,“三本”的学费高于“一本”、“二本”,大多在10000元/年以上,本省学校基本为13000元/年,许多人确实承受不起。前两天看湖北卫视的新闻,说湖北一些高职高专学校的录取线超过了“三本”,家长坦言,“三本”学校太贵,读不起。究其原因,好像是名校能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普通的学校只能提高学费自酬资金。

  不惜复读也要读名校,说到底,还是一个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名校有更多的财政补贴、更好的师资、更明媚的前途,考生当然趋之若鹜。解决办法之一,还是要增加投入、增加资源供给,而且要保证投入的公平性。一个清华或北大的学生,不应享有比任何一所公办大学学生更多的公共财政补贴。教育公平是社会底线性质的公平,在公共财政面前,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应该被分等级。

  实际上,稀缺的不仅仅是高等教育资源,还包括其他层次的教育资源。以本则新闻为例,复读生们之所以涌向省级示范中学,省级示范中学之所以“坐地起价”,无非是因为优势教育资源垄断性集中,导致了在重点中学以外的其它学校优势教育资源稀缺。许斌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