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理解听情歌长大的孩子不喜欢鲁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请理解听情歌长大的孩子不喜欢鲁迅
2009年08月18日 09:5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人教版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删减鲁迅的文章,引来各方争议。人民教育出版社随即否认将鲁迅的文章剔除出语文教材。对于由此引发的“战斗精神传承”之争,有网民直言:“中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半文言半白话,又拗口,还经常是连标点符号都要背下来,太痛苦了。”

  鲁迅若地下有知,对于自己的文章“连标点符号都要背下来”,会不会也觉得“太痛苦”?鲁迅的文章,代表着旧中国背景下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一种对黑暗势力的勇敢揭露,一种对人性丑陋的批判,一种从民族劣根性引发的“恨铁不成钢”的怒火。就算被政治化为“战斗的投枪”,鲁迅文章的核心仍然是观点,而不是标点符号。也许,鲁迅的文章被烙印上了太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僵化,鲁迅的文章成了死记硬背的替罪羊。

  鲁迅文章的开创性意义还在于:他创立了“杂文”这一独特的文体形式,他以“笔底春秋”的刀笔,既令被抨击的对象不得不“对号入座”,又闪避了当时恶劣条件下的舆论禁忌。而被动漫、情歌、快餐、娱乐、段子和垃圾电视节目滋养着成长起来的当代学生,读到旧中国的内忧外患,比较如今社会的物欲横流、竞争压力、市场娱乐,的确感觉遥远。在我看来,学习鲁迅的作品,一方面是让学生对旧中国的境况有基本的了解,珍惜当下的生活;另一方面更应主要引导学生学习鲁迅杂文的写作手法,这也是一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处于不同的环境,人们的关注点也会很不相同。现代人、当下青年真的没有接过鲁迅的旗帜?媒体与网络上对腐败、社会问题猛烈抨击的“愤青们”,何尝不显露出“战斗”的影子?“卖文为生”的鲁迅若生活在当下,面对高昂房价、卖地财政、权钱勾结,会不会同样拿起“投枪”?

  其实,最可怕的是当今社会对鲁迅的“叶公好龙”。如,一面是课本中要求学生学鲁迅,另一面是一些媒体不给杂文生存空间,怕杂文“说怪话”、“说真话”、“出问题”,甚至“砍”掉杂文版面。更离谱的是,以杂文鼻祖命名的“鲁迅文学奖”居然没有杂文作品——为了针砭旧社会时弊而创造出的杂文体,为何在今日反而面临生存空间的危机?

  季羡林晚年曾多次请辞“大师”、“泰斗”封号。这未必是因为“高处不胜寒”的胆怯,更可能是一个头脑清醒的老者的明智。如果鲁迅拥有选择权的话,相信他会愿意做一个有血、有肉、有呐喊、有情谊的人,而不是被顶礼膜拜、意识形态化的政治符号。蒋萌

【编辑:侯冬华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