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诈骗止于信息公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招生诈骗止于信息公开
2009年09月07日 10:00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光明区有一男子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自称可以帮忙搞掂重点学校的学位,从中骗取10名学生家长64500元。这些招生诈骗新闻不是第一起,绝对也不是最后一起。近年来,招生诈骗案时有发生,影响较大的如2006年发生在湖南娄底的招生诈骗案、2007年发生在海南、郑州的招生诈骗案等。

  这些故事听起来真有点让人耳朵起茧。但我们也应该反思:为什么总是有这么多家长“愿者上钩”?

  很多人把症结归结为我国的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和精英教育:重点学校有政府重点投入的资源优势,有最优秀的老师,有最好的教育设施,最关键的是有最高的升学率。在家长普遍的意识中:要找好工作,就要上重点大学,要上好大学就得上重点高中……乃至幼儿园也要上重点。因为家长们谁也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导致了招生期间重点学校里领导的“条子”满天飞!有关系的找关系,没关系的托人也要找关系。这就给了招生诈骗的机会。

  可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并非人为、制度造成,它是教育自然衍进的产物。我们的学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欧美学校也有优、劣之分。如果人为地对教育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必然导致教育“大锅饭”!因此,笔者认为,招生过程中的诈骗现象并不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分析这些年我国招生诈骗案,尽管形形色色,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我们的招生政策出了问题——招生信息不公开。信息不公开给诈骗留下了机会。因此,冒充认识高校或招办领导,谎称能办“点招生”、“定向招生”,或能取得计划外指标等,欺骗学生家长,扰乱正常的招生秩序的事情屡禁不绝。

  招生诈骗案的发生固然与一些考生和家长的轻信有关,但也确与一些地方招生中执行的一些特殊政策有关。一些考生之所以不符合条件还寄希望于花钱办事,就是看到或听到了一些“成功运作的先例”。在一些地方,“机动名额”、“定向招生”、“自主招生”、“体育特长生”等部分招生录取政策,被少数别有用心者当成了所谓的“特招”手段。招生骗子利用这些“人为操作空间”,以“点招”、扩招等名义,欺骗考生。

  因此,笔者认为,要根除招生诈骗这一痼疾,首先是招生应该更加统一、公平,不开或尽量少开特殊口子。招生骗子得逞的领域,往往是国家有特殊规定的领域。这些领域的特殊政策,往往在实践中没有具体的硬性规定,导致被一些人利用成为所谓“特殊生”的招生通道。另外,招生政策应该更加透明,切忌信息不公开或只在小范围发布。一些招生骗子之所以能够存在,一个因素是广大考生和家长对国家的招生政策并不完全了解,对一些特定领域的招生政策更是知之甚少,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总之,无论是“条子生”,还是招生诈骗,它们都会止于信息公开。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