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是大学精神的回归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通识教育是大学精神的回归
2009年10月10日 10:44 来源:黑龙江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山大学新创博雅学院,通过通识教育打造“无专业”精英,宣言“学生的人生榜样不是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这引起外界争议。对此,博雅学院院长甘阳表示“中大珠海模式将是全国高校最好的模式”。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识教育不是大学体制改革中的单独方面,而是一整套改革动作中不可分离的其中一环,一定要以自主办学、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等作为前提,否则通识教育只能是自欺欺人。这种观点不能说丝毫没有道理,但至少对外因有过于夸大之嫌,看似考虑周全实则在为故步自封原地踏步提供托辞。以当前之大学现状而言,通识教育不仅应该搞,而且必须搞;不仅可以搞,而且能搞好。

  我们的大学教育沉迷于产业化与功利化太久了,已不再是思想驰骋与学术研究的圣地。对于中华传统文明,当代大学生所知甚少,仅有的一点传统认识,也大多是依附西方视角与西方价值。经典文本尘灰日厚,思考能力疏于锻炼,学术研究误入歧途,大学教育质量正在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教育产业化的“猛回头”也好,一流大学成功经验的粗糙模仿也罢,通识教育之于国内高校实在太需要了。

  根据以往类似教育改革的经验,通识教育最忌有名无实与一哄而上。通识教育假如弄成什么专业都学一点,弄出数量惊人的几十上百门课,每门都学点皮毛,充其量只能学到点各个专业的概论课,这决不是真正的通识教育。一定要从唯数量是从的学分考核中调换过来,在强调知识广度的同时强调课程深度,限制每学期学生的选课数量,重视经典阅读与小班讨论,改死记硬背的考试为写文章与做演示。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尊重教授集体意见,从学校实际出发突出学校特色,同时也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外界对于通识教育之所以争论与质疑颇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该在于:国人对国内一流大学的出现憧憬很多、期待很高,在这样的沉重期待对照下,通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未免显得有些不够压秤。需要强调的是,通识教育决不是出现一流大学的灵丹妙药,它载不动公众呼唤世界一流大学的沉重期待,任何不切实际的凌空虚蹈只会偏离通识教育。说白了,通识教育只是要让大学精神从浮躁而扭曲的教育功利化、产业化现实中得到救赎和回归,让变了味的大学还原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倘能如此则功莫大焉。(舒圣祥)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