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放任网络语言出现在孩子的作业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不应放任网络语言出现在孩子的作业中
2009年12月24日 09: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马广志

  “作业写到晚上10点,真是‘杯具’!”这是一位小学生的作文,老师和家长都看不懂。昨日,在《重庆晨报》、《课堂内外》杂志社强强联手打造的“2010寒假快乐作文大本营”报名处,负责培训的钟老师表示:“杯具”是“悲剧”的谐音,是现在最流行的网络用语。她感叹:“现在学生作文大量使用网络用语,让人阅读困难。”(《重庆晨报》12月22日)

  “菜鸟”、“粉丝”、“BT”、“PK”、“雷人”……这些盛行于网络的新词语,近年来频频在电视、广播、报刊等亮相,并出现在中小学生的日记、作文中。

  面对这种网络语言的泛化,有人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语言词汇,应当促进其发展;也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糟蹋了经过几千年形成的汉语言文字体系。但不管如何见仁见智,有一点是确凿的:这些网络新词一旦脱离了网络环境和特定的受众,就会让很多人“阅读困难”,甚至不知所云。

  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网络语言的产生,既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带来的新事物、新观念的社会背景,也源于网民们追求标新立异,以及网络交流所需要的迅速、简单、生动等特征。对网民们这种追求新颖时尚的自由,应予以尊重的同时,也不应放任这种语言直接出现在孩子的作业、媒体的报道,甚至政府公文中。如果随便把一些奇怪费解的语言文字引进来,不仅很多人不懂,而且也会影响现代汉语的纯洁性。由此看来,一些老师拯救作文的呼吁不无道理。试想,如果孩子们对网络语言比对标准的现代汉语都熟悉,不仅会让语言变得混乱,而且会产生新的文盲。

  教师一方面要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重视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要主动知晓网络语言,教会学生如何甄别鱼龙混杂的网络词汇,以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网络语言。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自然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