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买卖:买了利益卖了学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论文买卖:买了利益卖了学术
2010年01月06日 08:58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的背后,是甚嚣尘上的普遍性学术浮躁,而海量的“论文需求”则源于业已畸形的学术评价体制。

  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及其团队进行了3年多专题研究后,日前披露,我国买卖论文已形成产业,2009年规模达10亿元。用反剽窃软件查询,2007年的样本数据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

  私下进行的论文交易,产业规模能否详察我们不得而知,通过“与非法论文中介网站QQ交流”和“网络搜索引擎方法统计”得出的数据是否科学也有待验证。但数字夸张与否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丝毫不影响论文买卖、抄袭现状的触目惊心。2009年6月份,武汉就曾查处了一家论文代写公司,发现其“枪手”遍布10余省份,“业务”触角之广让人瞠目结舌。

  近年来,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从教授博导到院长、校长、院士,论文造假、学术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此起彼伏,以至于“不搭院士身份,抄袭难成新闻”。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的背后,是甚嚣尘上的普遍性学术浮躁,大学动不动都争创“世界一流”了,区区几篇论文“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又算得了什么?

  被视为净土的“象牙塔”,在功利主义思维支配下,沦为不折不扣的名利场,原本神圣而严谨的学术研究成为一项产业,不以成果论英雄,而以“项目”论成败,论文也就沦为一种利益工具,教授变身“老板”,研究生成了“打工仔”。高校和学术浮躁如此,学术泡沫自然在所难免,多以亿计的论文“销售额”,也就“水到渠成”了。

  2009年12月27日,河南安阳一处大墓被考古确认为是曹操高陵,但质疑之声于今不绝。且不论此墓是否曹操高陵,单就文物部门发布确认结果的“迫不及待”,以及亳州、邯郸等地争抢“曹操葬身之所”的“争先恐后”,活活把考古这项最需要科学、严谨的学术功利化、工具化了。学术浮躁之风“感染”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论文买卖、抄袭之类学术浮躁之风的背后,是海量的“论文需求”。根据沈副教授提供的数据,全国学术期刊一年只能发表论文248万篇,而身负论文发表指标的人数达到1180万。排除部分人员并非每年必须发表的因素,每年仍有数百万人有论文发表需求。如此供不应求,也难怪很多学术期刊明码标价、守“刊”待“钱”了。

  而海量的“论文需求”则源于业已病入膏肓的学术评价体制。学生毕业、教师评职称、业绩考核等,均以论文发表量、专著数量为指标。这样的学术评价机制,生生把学者、教授逼成了“论文机器”。强大的“论文压力”下,自然就会低水平重复出版,制造文字垃圾。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张保生就曾坦言,“现在高校教师每年发表论文十几万篇、专著近万部……恐怕其中90%没有什么创新,只是东抄西凑”。

  美国波士顿大学华裔教授白谦慎曾指出,他所在学校艺术史系的终身教授,平均每年能发表一篇论文已算不错,超过这个量就算多产。教授如此,更不用说研究生了。有人也曾明言,如果爱因斯坦生在中国,他既评不上教授,更评不上院士,起码,他发表的论文数量就达不到要求(尽管每一篇都震撼世界)。对比之下,即可看出我国怎么会有那么多味同嚼蜡的论文、东拼西凑的专著,怎么会催生一个庞大的论文“产业”。遗憾的是,大家对这种体制洞若观火却无动于衷,虽众所周知却视而不见。

  严厉惩处学术不端、建立“学术共同体”、进行学术问责……我们扯着嗓子照喊,人家论文生意照做。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