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校训”有几句是真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哈佛校训”有几句是真的
2010年01月28日 09:1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梁漏然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接到上海市田园高级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陈应宏老师的来信,反映部分媒体刊载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内容不真实。他担心,披上“哈佛”外衣的这些原本不存在的“训言”,会通过其他报纸杂志、互联网等,以讹传讹,流传越来越广。(1月27日《中国青年报》)

  人为炮制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校训”在网络上流传已经很久,有论者认为这凸显了国人的盲从,笔者认为不仅仅是盲从,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思维平面化的表现,也与我国教育模式息息相关。

  “哈佛校训”的流行并不是一个特例,类似“哈佛校训”这样的“伪名言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表现,有的借助名人名牌,比如“哈佛校训”、“××公司员工的几条规则”之类;有的通过名人现身说法,比如“××老师的几堂课”、“你在××遇见的几个人”等等;有的截取名人名言,断章取义,比如我们熟知的爱因斯坦的一段话;有的则假托名人,编造一些所谓的励志故事。这些东西与所谓“哈佛校训”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名言文化”的不同面目而已。

  这种训言或故事一方面借助名人,截取名人只言片语,往往以知识的面目出现,它契合了现代人渴望知识,但又不愿意花费太多精力去获取知识的心理;另一方面,它们往往借助名人效应,以普遍法则的面目出现,而一眼看上去也有些道理,由此满足了身处日益复杂的社会中的现代人彷徨无助下对名人处世法则。成功之道的需求与对成功的渴望。

  客观地讲,这样的东西会有一定的积极效果,或许契合了某些时刻的某种情景,但它们往往似是而非,简单而笼统,经不起推敲,更不能成为普遍法则。它们体现出思维的简单化、平面化,是懒于独立思考的表现。而对名言的截取则断章取义,早已失去了其本来的含义;假托名人故事又多为编造,成为地地道道的“伪知识”。如果对知识的汲取、对知识的掌握一直停留在这样的盲从阶段,乃至成为社会流行的文化及思维方式,则为害甚大。

  更需警惕的是,这样的“伪文化”、“伪知识”已经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我们的教育体系,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是从儿童起就开始了。全国每所中小学每间教室的墙上都或多或少地挂着一些名人名言,很多假托名人的伪励志故事甚至进入了课本,每一个学生写作文时,也不忘引用甚至假造几句名人名言。

  我坚持认为,教育也罢,对知识的获取也罢,目的只有一个——真理,这也是哈佛大学真正的校训。而欲求真理最重要的途径,则是养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与独立的思考习惯,而这正是伪名言文化最大的软肋。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