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敬香”不宜成为教师的寄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集体敬香”不宜成为教师的寄托
2010年05月19日 08:50 来源:荆楚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新洲一所初中学校组织毕业班的30多名班主任和学科组长,冒雨前往道观河风景区报恩禅寺敬香。带队的副校长说,此举是“为了加强凝聚力,让老师们心往一处想,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每年文殊菩萨过生日,学校都会组织毕业班班主任敬香,这已经是常规工作。”(18日《长江日报》)

  一场考试,忙煞一群人,家长们倾巢出动,教师们也不甘人后——求求佛、拜拜神,沾点灵气走大运。不出意外,教师们的“迷信狂热”是必定要遭到一番征伐的,因为公众认知里“教育者”身份的独特性使其具有更大的社会导向性作用,你一信,大家都跟着信,这样公然“信菩萨”不是乱搞吗?

  不过,“教育家”“灵魂工程师”的光环并不能掩盖其作为自然人的本质:有欲望、有渴求、有压抑、有挫折,这时,用来逃避或者纾缓压力的“信菩萨”倒也显得合情。况且,人总要信点什么,学生们可以“信春哥”、老师们也可以“信菩萨”,这种现象并不值得过分敏感。需要清醒的是,当一种个人意志或行为上升成某个集体层面的高度,并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时,其利弊是非就有了值得去探讨的价值。

  或许纾解压力是“集体敬香”所带来的最直观受益,但这并不能掩盖事件本身的不合理性。副校长的解释,恰好也摊开了几个最容易被模糊的关键:其一,集体敬香是为了“加强凝聚力”,看起来很美的逻辑,其脆弱之处在于承认“凝聚力不足”。这倒并不可怕,真正的可怕在于这种不足的纠偏只能依赖于“集体敬香”,这或许能反映出应试机制、学校管理的一些弊病。其二,敬香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是极其荒谬的,当科学、严谨的教育精神面对“菩萨”并存的情形时,师者尚且如此,学生又该作何感想呢?况且,“敬香”附带着的香火、坐车、吃饭等一大笔费用,又是谁来出资的呢?

  固然,对于“信不信”的个人自由是不能妄加评判的。但目前,在我们已经拥有的意识形态里,加之教师行为的确对学生、社会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信菩萨”对其而言确不能入戏太深。须知,作为人类意识的产物,“菩萨”的真正作用在于给人信心和力量、引导其追求,与其将全部赌注押在“菩萨”身上,不如以欣赏艺术的角度参与其中。退一步讲,即使“菩萨”真正能将个人压抑一扫而光,这并不足以构成可以“集体敬香”的理由,并且这样的群体行为很可能带来媒体的聚焦、群众的过分解读。

  如果想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功夫不如用在平时;如果想把工作压力释放,不如寻求体育、倾诉等其他方式。教师们临时抱佛脚的“集体敬香”,不一定人人都能得到文殊菩萨的额外关照。家长们花了钱,可是冲着学校的科学管理、师者的为人师表来的。

  作者:王庆峰

参与互动(0)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