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工作就去当"学士后"?"学士后"名不副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找不到工作就去当"学士后"?"学士后"名不副实
2009年06月16日 15:37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今年求职难,许多人开始寻求避风港——

  对金融危机,谁的感受最深?大学毕业生首当其冲。今年,上海的大学毕业生将超过15万,全国则高达600万。就业率哪怕只下降一个百分点,都会牵动无数人。

  几个月前,“学士后”突然出现,专为没找到工作的学生度身定做。许多愁容满面的大学生,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但人们又不禁要问:这是救命稻草吗?记者近日专访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仲星明,他在上海市首创“学士后”的概念,积极探索2年多,其间,误读、非议和困难接踵而来。

  什么是“学士后”?

  什么是“学士后”?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二维动画专业四年级学生李佳上网搜索,想弄清概念,却越查越糊涂,因为发现多个定义。

  “学士后”最早一次露面,在今年年初。

  北京市政协会议上有委员建议设置“学士后”,关键词是“见习”——毕业生与企业签见习合同,见习期不超过2年;企业发生活费,缴纳医疗、工伤保险,免交养老、失业保险;政府给企业适当经济补贴。

  “毕业后2年不签劳动合同,我到底算学生还是员工?”李佳和不少同学发出了相同的疑问,“大家都觉得这不靠谱,简直就是牺牲大学生合法权益,换取临时的工作机会;企业不但能名正言顺地使用廉价劳动力,还能得到政府支持和补贴。”

  “学士后”再次现身时,回归与“前辈”博士后相似的定义。

  今年全国“两会”,有人大代表再提“学士后”,关键词是“科研”——大学生毕业后,如果还没就业,可申请留校当科研助理。边做科研,边找工作,工资从科研经费中支取,有基本保险等福利。

  “学士后工作站”成了学生找工作的缓冲区。类似的缓冲区,已在南开大学、温州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陆续试点。

  “适合那些打算考研或继续搞科研的同学。”李佳觉得,这样的人不多,“毕竟,大多数同学对科研工作,既缺能力,又没兴趣。”

  “学士后”名不副实

  几个月前,“学士后”来到李佳身边。

  2月初,本市一家媒体报道:上大数码学院与苏州高新园区合作,成立沪上首家“学士后实训中心”,60名学生将以“学士后”身份接受实训,合格者可留用。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对“学士后”的提法,上大数码学院院长仲星明解释,“这种岗前培训的模式,不是我设想中的‘学士后’,所以没挂‘学士后’招牌。”

  去苏州实训的学生,远少于原计划的60人,只有个位数。李佳是其中之一,全班30多人,就他一个报名。仲星明分析,多数学生就业局限在上海。“上海籍学生不愿离开家乡;外地生源既然已考进上海,也不肯走出去。”

  3月中旬,本市又有一家媒体报道:“学士后”实训基地落户宝山,50名数码学院的学生将进入宝山科技园区接受实训。

  然而,直到4月下旬,实训基地才露面。不但比原计划推迟一个多月;而且,此前广受关注的“学士后”名号再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创业就业中心平台”。

  实训基地既提供实践机会,又为学校解决部分学生就业。看似一举两得,仲星明却有不同看法:“和我的设想差别太大,变成了传统的岗前培训,我心目中的‘学士后’面目全非,所以必须撤掉这个招牌。”

  关键词是“创业”

  仲星明萌发“学士后”的想法,缘于2年前的一次师生对话。

  一个学生回母校喊冤:“我要求不高,毕业后在一家民营小企业做基层工作,月入千元,还常挨骂,老板说我工作能力不如低学历的农民工。”

  哭诉没有换回期望的安慰。“我告诉他,如果大学生和搬运工比力气、和油漆工比刷墙,自然不是对手。不能眼高手低,但也别看轻自己。”仲星明说,本科毕业生经过4年深造,不能只满足于简单的机械劳动,而应寻找更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仲星明推崇的“学士后”,关键词是“创业”。

  他认为,以“见习”或“科研”为核心的“学士后”模式,本质是延缓就业,是被动的无奈之举。“像避风港,大学生暂时找不到工作,去那里躲一躲。等到离开时,就业竞争可能更激烈,治标不治本。”

  而以“创业”为核心的模式,不但能免遭“拖延毕业时间”的非议,还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仲星明的设想中,将来的“学士后工作站”,包括一部分暂时没就业的学生,而更多的,是充满创业理想和激情的年轻人,主动争当“学士后”。

  三方合作缺一不可

  大学生自主创业,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仲星明执着坚守2年多的“学士后”之梦,有何特别?

  他解释,政府近年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仍很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学生常缺少必要的创业培训和指导。

  仲星明理想中的“学士后工作站”,是一个独立的大学生创业平台。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系统培训。

  “学生既不为学校服务,也不帮企业打工,恰恰相反,由政府、学校和企业一起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为创业打基础。”仲星明认为,三方合作,缺一不可,尤以政府支持最重要。包括提供单独的培训场地,而不是把学生分派到各企业实习;配合零首付、减免房租和税收等优惠政策;培训补贴也不能少,但必须强调政府的监督责任,保证补贴足额发到学生手中。

  企业提供实践项目,派专业人士参与培训;学校引导学生创业热情,联络政府和企业,共同维护创业平台。

  “我希望,学院以后每年至少有50-100人进入‘学士后工作站’。”是否有足够多学生愿意创业,仲星明并不担心。“创业意愿可以引导。通过1年培训,50人里哪怕只有三五人创业,就能吸纳剩余同学加入,以创业带动就业。”

  仲星明指出:“学士后”出站后,除了创业,还可以整体加入其他企业,成为独当一面的部门。

  【焦点关注】

  首个“学士后工作站”在筹备中

  到目前为止,符合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院长仲星明要求的首个“学士后工作站”仍在筹备。两年间,他尝试多次,包括今年与苏州高新园区和宝山科技园区的合作,但都达不到他理想的标准。

  在学校,仲星明起初提出“学士后”概念时,得到的响应寥寥。在许多老师眼里,学生就业率最重要,至于替人打工还是自己创业,无所谓。

  近几年,大学生找工作进入买方市场,许多企业已习惯“朝南坐”。要他们转变观念,支持大学生创业,有一定难度。

  仲星明最看重的政府支持。“如果把政府扶植大学生创业比作孵鸡蛋,那么以前倾向于逐个孵化,数量有限;‘学士后工作站’相当于集中孵化一大批,规模大增。”最近,青浦区、杨浦区和吴江市有关部门表示,愿意提供场地及政策、资金扶持。

  首个“学士后工作站”究竟何时揭牌?仲星明显得格外谨慎:“做好两手准备,随时可能存在变数。不过,就算这届毕业生赶不上,下一届、再下一届学生也一定会赶上。”  本报记者 曹刚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