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面临十年“大考”“大学优势”在哪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大学科技园面临十年“大考”“大学优势”在哪里
2009年07月23日 16:53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际上约有半数中小企业创立3年内倒闭,成功孵化初创企业并非易事

  1999年5月,清华大学学生马云、陈曦等5位少年在宿舍的仓库里把化云坊个人网站演绎成易得方舟公司,目标是成为国内三大网站。当时,国内创业潮风起云涌,媒体对“停业留名”的学生创业者甚至展开大讨论。

  这些时代弄潮儿所处的20世纪90年代,正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期,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各国积极调整战略,把发展高新技术当作综合国力较量的制高点。

  为了加速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蕴藏在大学中的智力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借鉴国外大学科技园成功经验,从国家层面上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当时,国内也有一定的基础,已建有不同形式的大学科技园共30多所。

  1999年7月,科技部、教育部在京召开“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研讨会”,首次提出在国家层面上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随后,遴选了清华大学等15个不同类型的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

  这一时间距今恰好整10年。

  1 【短短十年,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创业者“孵化梦想”的起点】

  “你们孵小鸡的暖箱卖多少钱”

  几年前,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副主任罗建北开始做孵化器时,竟然有人问:“你们孵小鸡的暖箱卖多少钱?”随着科技园的蓬勃兴起,对孵化器的误读才消除。对那些左手握着理想、右手握着技术的创业者来说,创业初期要面临注册、企业诊断、招聘员工、融资等一系列琐碎事情,这显然不是他们擅长的,科技园是他们“孵化梦想”的一个不错选择。能否培育出对社会有贡献的企业,决定着大学科技园的成败。毕竟,孵化创业企业是大学科技园的核心职能。

  今年20多岁的龙茂森已经是国能信通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选择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创业,除了对母校的感情外,更重要的是,科技园对其不舍不弃的培育。龙茂森和另一位北航的毕业生王宁创建这个公司时,员工只有他们两个人,而且,是在另一个创业项目失败之后。

  重新审视,卷土重来。再创业找什么项目?龙茂森曾经在陕西延长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做过研发,在黄土高原的油田蹲点一年的他发现,抽油时监控设备的参数不够,对地下油和水的比例识别不准确,使得抽油机的工作效率不是很高,很多时候是在做无用功,耗能过大。呆在油井旁一边测试一边改进,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龙茂森研发出新的远程监控平台,比原来的设备节约50%的耗电。对于一个拥有两三千台抽油机的采油厂,节省的成本相当可观。新的项目找到了,新公司致力于远程监控平台及解决方案的研发和运营,缺资金怎么办?园区拿出40万元种子基金扶植他们,并帮着工商注册、财务代理等。

  从两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个人,国能信通虽然还是科技园里的在孵企业,但公司今年上半年有意向性的销售额已达200多万元,行业利润率达到10%。

  这样精心的培育不止国能信通一家。据统计,截至2007年5月底,北航科技园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164家,毕业企业37家。其中,不乏中星微电子这样的知名企业,2003年,它作为一家海归留学创业企业落户北航科技园,通过刻苦攻关在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但据北航科技园的统计,园区中96.9%的是注册资金不到1000万元的中小企业。

  有数据表明,约有50%的中小企业在创立3年内死亡,帮助初创企业走过“死亡谷”并非易事。北航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李军说,科技园提供了企业认证代理、为企业研发提供实验设备等各类孵化服务,帮助企业从粗创走向成熟。“其实很多创业者不太会解读各类政策,比如,科技部每年都会发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重点项目指南,很多企业看不懂,觉得无从下手,我们请人讲解,帮着他们申请,争取政策性融资。”

  其实,在北京市海淀区十几家科技园区中,北航科技园的房租是偏高的,之所以还能吸引到很多企业入驻,李军分析认为,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优质学科群的资源优势,是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汇点,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技术和人才,自然对大学有种文化上的亲近感,这是不同于一般高新开发区的优势。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及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 2009年2月,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园等7家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如今,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达到69家,分布在20多个省份,其中以京津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比较集中。截至2007年年底,根据对大学科技园的不完全统计,有在孵企业6500多家,累计毕业企业1958家,获得授权专利2000多项,提供就业岗位8万余个,吸引留学人员3000余人。

  2【中试阶段的投资主体还比较模糊,很多成果不切合市场需求】

  不让科技成果“睡大觉”仍存挑战

  大学科技园在业界常常被比喻为“绿色通道”,把凝聚在高校的技术、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输送到社会上,大学科技园成为连接大学和社会的纽带,通过大学科技园和政府的有限资源来撬动大学的存量资源,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文章中说,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是我国高校发展的特色,中国高校发展科技产业是由国情所决定的:一是在我国目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相当部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具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是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一个重要机遇。二是目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只能通过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获得社会更多的支持。

  但是,科技成果转化向来是难啃的“硬骨头”,要把高校实验室出来的成果变成产品,中间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朝夕可成,需要对接产业资本和风险投资,与企业合作,对科技成果二次开发和产业化开发,开发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和技术,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化。

  某国家大学科技园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有清华大学的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项目转化成功的案例,但毕竟是少数。在他看来,大多数大学科技园的成果转化做得并不是很好。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当时的6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共转化科技成果近4000项。这一成果取得不易,但相对于每年高校取得的 6000项至8000项的科技成果总量来说,转化比率还是偏低。另一组数据也证明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尴尬和困扰。据调查,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到1/10,近九成科技成果在“睡大觉”。

  对此,李军分析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科技成果中试阶段的投资主体还比较模糊。科技成果的研发、中试、产业化所需投资额的比率应该是 1∶10∶100,现在研发阶段是政府在投入,在产业化阶段,企业或投资商看到利润的影子了,自然吸引他们投资。而在中试阶段,需要完善工艺,使得技术产品化,还要小批量的试制以切入市场,因此,投入比研发阶段更多,但没有机构、没有投入来担负这一环节,这是制约转化成功的重要因素。二是很多成果不切合市场需求,只是大学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背景做研究,与市场的对接存在隔阂,因此成果出来只能“束之高阁”。

  在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总经理涂赣峰看来,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要受到体制、资质、担保、信誉等方面的限制,“尤其是在投融资方面,教授念生意经不是强项。”为此,作为国内第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这几年在探讨成果转化的新形式,尝试“科技成果转让资本化”的做法。

  这种模式即成果持有人不再用“出售或转让科技成果”的模式实现利润,而是通过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方式,与出资方一同组建转化实体,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如此以来,风险从原来的由出资方全部担负变成了由成果持有人与出资人共同担负,降低了出资人的风险压力。同样,成果持有人虽然没有将科技成果变为 ‘现金’,但变为以股东身份参与到公司的发展和产品的推广之中,更能接近市场需求,也更能容易为技术升级和扩展功能积累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涂赣峰说,这种模式转化成功率较高,风险可控。

  基于科技成果资本化模式,东北大学科技园先后培育出沈阳东软数字医疗有限公司、沈阳东大冶金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沈阳地泰安检设备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业,为沈阳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作出巨大贡献。

  当然,局部的尝试目前尚且无法改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老大难问题,而且解决的渠道不能只依托大学科技园,还需要配套措施,比如,科研体制的改革、科研人员评价机制等。

  3【如果不能与依托大学良性互动,就永远无法站上学校发展主干道】

  科技园的“大学优势”在哪里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一门学科的产生与科技园密切相关。

  1998年,学校与民航总局合作,成立了“民航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企业研发瞄准全球新航行系统和现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前沿发展方向,同时,联合高校、空管、航空公司、园区的科技力量,协助组织技术攻关,在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殊荣。同时,企业将自身的技术优势反作用于高校,短短几年就在北航建立了交通运输学科,这一学科在2003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二名。而且,公司与学校联合成立了民航总局重点实验室——“民航数据通信及新航行系统科研基地”,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与科技研发。

  无独有偶,学校的另一个专业——“日文软件工程”的产生,也是园区引进国际企业日电卓越促成的,该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直接送到日本实习,就业非常好。

  除了学科方面,有的大学科技园开始利用园区内在孵和毕业企业的各种资源,拓展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尤其从 2003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并日渐为社会各界关注。在就业岗位相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科技园的这一尝试值得鼓励。”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副总经理安宇宏说。

  针对毕业生实际能力和水平与企业实际需求有所脱节,且在信息技术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而东北大学科技园在孵和毕业企业多是IT公司的现状,自 2002年开始,科技园便开始针对在校生开展各种岗前培训和资质认证,这些培训和认证在业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有效地扩大了在校生的知识面和工作选择范围。

  在南京大学—鼓楼国家大学科技园,早在2003年就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创立了“学士后流动站”,至今已经走出20多个创业团队。据该科技园管委会主任助理张晓东介绍,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大多走向失败,为了规避这种风险,园区让想创业的学生先成立“工作室”,发展得好再找风投办公司。

  但并不是所有的科技园都能做到这点,有的大学科技园与依托大学关系松散,有的大学科技园甚至偏离了初始的轨道,根本谈不上促进学校的发展。比如,有的科技园借机圈地,进行房地产投资与开发;有的大学科技园投资开发主体大搞资本运作,投资股市,主营业务成了“炒股票”,使科技园仅仅成了一个空壳。有的即便不是这样,也忙于“生存”,只是满足于拉企业入驻,把贷款盖起来的大楼填满。

  “如果大学科技园无法与依托大学形成良性互动,只是单纯地招商引资,它就永远无法站在学校发展的主干道上。”张晓东说,大学科技园利用了大学的资源推动园区的企业成长,反过来通过园区的建设促进大学的学科建设,促进创新因素的有效延伸,这是大学科技园与一般科技园的区别。

  4 【需要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运行发展等进行顶层设计】

  “十龄童”的未来发展之困

  2008年7月7日,科技部、教育部下发了47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通过税收政策审核的通知,当时共有6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这意味着还有15家没有通过税收审查。

  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处的隋志强分析说,这15家科技园有的是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面积占可自主支配场地面积不足60%的问题,还有的是孵化企业数量占科技园企业总数量的问题。按照国家规定,科技园内除了孵化企业外,其他企业只能占10%,但有的科技园孵化企业数量占总量的比例只有45%,也就是说,一半以上都不是孵化企业。在什么是孵化企业的认定上,国家也有明确规定,在大学科技园内必须是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必须满足企业研发、生产的项目或者产品属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范围内的等7项条件,而在一些大学科技园内,孵化企业的条件并不满足这些规定。

  “大学科技园发展到现在,需要我们对其功能定位、运行发展等诸方面进行认真思考和顶层设计。”张晓东说,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不过10年,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即使成功的案例,也是在不是特别规范的体系下实现的,当然,对这一点要辩证看待,很多大学科技园在发展初期,需要行政化命令来实现,否则很难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种运行机制是不顺畅的,最终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

  根据《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到2010年我国将新建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使总数达到80个,孵化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不管是已有的、在建的,还是将建的,都面临着如何更好发展的艰巨难题。

  大学科技园首先要面临办园模式的选择。现在大学科技园办园有一校一园的,多校一园的,也有与政府合办的。李军分析说,这几种模式各有利弊,依托高校建设的科技园好处是学校全资建设,可以利用学校的土地等资源,关系更顺畅些;股份制模式的科技园可以吸收外面的投资,适合向外扩张,受学校的干预少,但是利用学校资源方面偏弱;还有的是政府出头,联合多所学校建设科技园,好处是地方支持力度大,劣势是科技园的利益不在学校,学校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具体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学校的情况而定。”李军说。

  “不是所有的大学都适合建设科技园,研究型大学、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大学可以发展,研发能力有限的大学要谨慎对待。”涂赣峰说。他的这一建议并非空穴来风。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大学科技园蓬勃兴起,有的是地方政府认定的或者高校自建的科技园。

  除了模式的选择,资金一直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瓶颈。大学科技园资金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园区建设资金;二是企业或项目孵化资金。某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家虽然设立了大学科技园发展专项经费,但是数额很少,他所在的科技园得到了不过40万元的专项资金,相对于企业孵化需求的资金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投融资方面,学校向来是弱项,希望国家在这方面的支持力度更大些。转化科技成果,只靠大学科技园是不能承受如此之重的,需要政府职能推动,尤其是早期风险投资方面。”这位负责人说。

  科技园的办园者们对评估体系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军建议,把大学科技园纳入高校工作的整体评价中,以得到学校更大的支持。涂赣峰则认为,检验大学科技园的成功与否,不能只在乎入园企业、毕业企业的数量,要求科技园每年“下多少金蛋”,而是要看是否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行业技术进步。

  【相关链接】

  国外大学科技园运行模式

  1.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密切

  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大学科技园一般都与企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英国剑桥科技园是欧洲最成功的科学园区,苏格兰硅谷和伦敦以西M4号走廊成为英国闻名于世的两个最大的高技术集聚区域。

  澳大利亚悉尼的高技术园区,是由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和悉尼理工大学3所著名大学共同创建的,它的日常开发和管理则由悉尼澳大利亚工业园有限公司负责。

  意大利政府规定,大学必须参加以企业为主构成的康采恩(音译词,指多种企业集团),才能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芬兰规定,企业的项目必须寻找大学或研究机构作为伙伴才能得到资助,而大学、研究所的项目也必须有企业作为伙伴才能得到支持。

  2.普遍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

  风险投资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从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状况来看,风险投资发展得好的国家,风险投资机制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也高;反之,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例如,美、英、法、日、德五国的风险投资之和占世界总额的90%以上,其高新技术产业占居了世界发展的主导地位,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也是最好、水平最高的。

  3.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孵化成功率

  美国政府规定,参与政府计划的企业必须承担至少50%的项目经费,以增强企业的风险压力;项目由高科技企业提出,并经政府和相关领域专家评估,以保证项目的市场前景和技术前景;企业通过广泛竞争获得项目,由此得到政府的资助。通过这种市场化的计划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作用,实现政府导向和企业主导的结合。

  以色列理工学院科学园成立了“以色列理工学院企业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TEIC)”,对科技园独立经营和管理。大学科技园孵化成功的项目大部分离开科技园,项目开发的产品要有国际市场。TEIC帮助项目人员研究市场,了解市场。TEIC认为,搞技术发明的人很多不懂管理经营,TEIC帮助从国内外的工业界聘请有经验的人做项目顾问,以便吸引投资和将最终产品顺利地推向市场。

  国家大学科技园大事记

  ●1999年7月

  科技部、教育部共同组织召开“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研究会”。时任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首次提出由科技部、教育部从国家层次上统筹规划和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

  ●2001年5月

  科技部、教育部根据专家评估意见,授予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大学科技园“国家大学科技园”称号。

  ●2003年10月

  第二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研究部署了下一步的指导方针和工作任务。

  ●2006年12月

  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

  ●2007年5月

  清华科技园等14个大学科技园(其中有12家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

  ●2007年8月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2009年2月

  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认定了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园等7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至此,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达到69家。本报记者 赵秀红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