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会只对本校生开放 大学生串校找工作遇尴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招聘会只对本校生开放 大学生串校找工作遇尴尬
2009年11月27日 10:31 来源:重庆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就业压力下,不少高校联系招聘单位进入校园举办双选会,主办者也由此当起了“妈妈”。

  为了爱护自己的“孩子”,外校学生若串校找饭碗,除遭遇封闭招聘信息、禁止入场的尴尬外,有招聘会的高校校园就业网的信息也遭“屏蔽”,拒绝“游客”进入。

  外校生尴尬

  招聘会只对本校生开放

  上周末,永川某校应届毕业生黄渝(化名)了解到,沙区某高校有场校园招聘会,不少单位提供了他所学专业的岗位。早上6时,他满怀希望地出发,转了两趟车来到目的地,不想却遇到难堪。

  “请出示学生证和门票!”招聘会场门口的保安说。“我是从其他学校赶来的,没有门票。”小黄回答。“对不起,没有门票就需要买。”保安说,招聘会只对本校同学免费开放,外校来的需要买门票,并且要到11点后才能入场。

  “11点后进去,那不是‘黄花菜都凉了’。”小黄只得悻悻离开。

  记者调查:凡是学校举行的大中型招聘会,都是让本校学生凭学生证优先入场,串校找工作的学生,要么只能在招聘会的后半段入场,要么掏钱买门票入场。

  屏蔽校园网就业信息

  学车辆工程专业的赵飞(化名),本月去浏览某重点高校的就业网站时,明明看到页面上有某单位的招聘,一点击就显示“抱歉,由于访问量过大,非大学校园网用户无权查看详细内容”。

  一打听,赵飞才知道,这所高校的网上招聘信息已被学校屏蔽。

  “虽然网上有不少招聘信息,但都是‘大路货’,真正有价值的招聘信息仅对校内学生开放,只有输入学号和密码才能进入。”他说,访问这些学校的就业网站,都需要注册,而用户名一般都是学生的学号,外校学生无法注册。

  记者调查:登录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就业信息网,虽然罗列了很多招聘信息,但每点击一条,网页就会自动弹出“对不起,你没有登录”的提示。

  妙招应对

  借证借学号碰运气

  记者采访中发现,一些名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外,仍有不少外校学子在碰运气,也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招聘信息。

  进场不是要学生证吗?有人就通过老乡、同学关系,找到该校的同学借来学生证,为了更真实,有人还将学生证贴上自己的照片。

  上校园网不是要学号吗?就想方设法互用学号和密码登录,去看就业信息。

  赵飞就是通过这两种方式进了一所重点高校招聘会现场,递上了自己的自荐书。

  “我虽不是重点大学的,但专业成绩比较优秀。”赵飞说,面对招聘人员怀疑的目光,他将自己早准备好的“答案”一说,对方就笑了,答应给他机会。经过笔试、面试,他最后被录用。

  “收集各种就业信息,勇敢地去尝试。”赵飞总结了自己成功的经验:重点大学里也不是个个都是人才,只要你足够优秀,企业也会给你机会。

  学校 先服务本校学生

  实乃“无奈之举”

  沙区某高校就业办负责人表示,实行禁入门槛乃是“无奈之举”:首先招聘会要考虑安全,控制参加的人数。其次,学校就业率的比拼,也像“一把刀”架在学校脖子上,肯定要先满足本校学生就业需求。其三,今年面临甲流感防控的巨大压力。

  一位熟知就业工作的老师却道出其中的奥妙:邀请到用人单位不是件容易的事,是独家资源,若到头来为外校毕业生搭了桥,这种事谁愿意做?何况高校间存在着就业竞争,一旦完全开放,很可能对自己学校的就业工作造成冲击。

  这位老师表示,学校搞一场双选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就得让本校学生当主角,增加就业砝码。“许多学校都这样做,我们也是按照传统实行。”

  企业 一家生源太单一

  生怕人才没招到

  “这段时间对企业来说同样轻松不起来,天天都在高校之间赶场,生怕挑花了眼,反而最优秀的人才还没招到。”一大型摩托车企业的招聘人员说,现在的校园招聘会生源太单一,为了招到一个发动机专业的学生,这个月跑了几个学校。

  他表示,虽然企业看重学校的牌子,但企业需要的是人才。招聘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也不利于企业招聘到合适人才。

  他认为,现在的招聘会太分散,建议按照毕业生专业类别搞几个专场招聘会,由每个学校来承办一个专业类别的小型招聘会,这样参加招聘的企业也比较集中,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共享也比较公平。

  记者手记》》

  竞争与共享并不矛盾

  高校实行“信息壁垒”,说白了就是不希望外校的学生来与本校的学生竞争,像“妈妈”一样庇护着自己的孩子。

  从爱的角度来诠释,这无可厚非。但从激烈的社会竞争来看,短期内可能保护了本校学生就业,可出了校门,谁又能去保护他们?

  正如一家招聘单位所说“虽然企业看重学校的牌子,但企业需要的是人才”,实行“信息壁垒”的高校不要以为,我请来的单位就“非校学生不要”。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为找到更好的人才,用人单位也在奔波着,货比三家。

  由此看来,竞争与共享并不矛盾。相反,竞争可以让就业市场更活跃。就业竞争也让学校和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请不要把竞争的含义看得那么狭隘,长期下去,就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全局利益。记者 何英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