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能否率先冲破“减负迷阵”——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上海能否率先冲破“减负迷阵”
2009年11月27日 16:02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薛明扬

  学业负担过重,多年来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顽症”,直接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甚至关系到未来一代人的整体素质。尽管减负是社会系统工程,但当下,从学校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改进入手,减负仍有可为,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各部门相互携手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多年来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顽症”,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不断推出举措,这些举措也确在一段时期内产生了作用,但总体而言,“减负难题”尚未根本破解。学业负担过重,直接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甚至关系到未来一代人的整体素质。

  减负何以一再“按下葫芦又起瓢”

  种种减负举措为何难有作为?上海能否率先冲破“减负迷阵”?

  回头看,以往的减负虽然自上而下推行,但许多一线教师并未将减负中蕴含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也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减负主要由学校承担,但往往一边学校在减负,另一边社会培训机构却乘虚而入实施“增负”,“按下葫芦又起瓢”;从根本上说,无论各个学校实行的减负措施多么有力,但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它们其实都很“无力”,以致难以推行,推行了也难以持续。

  当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往往决定他选择职业的机会和品质。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接受较多和较高质量的教育,自然成为家长的要求。因此,减负应该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各部门相互携手的系统工程。

  对学业负担,需要作科学剖析

  何谓“负担”?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意为在进行某种活动中所承担的压力或担当的责任。那么,“学业负担”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担负的责任、履行的任务和身心承受的压力。

  首先,学业负担是由外在于负担承受者的压力所造成,没有外在的压力,则构不成学业负担。其次,学业负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身心感受,是主观的;同样的学习,对有的学生构成负担,而对有的学生则不构成负担。第三,学业负担的大小,与学生本身的身心特点(如智力、意志等),以及各种外在因素(如社会、家庭等)有关。这说明,学业负担既是个人问题,也是教育问题。

  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是学生学习内容过多、作业量过大,学习任务过重吗?其实这只是表象。笔者常常想,当王羲之练起书法、陈景润钻进数学、鲁迅写着小说时,尽管任务重、耗时长,但烦闷、焦虑等心理负担似乎都与他们“绝缘”,在这种旁人看起来艰苦的过程中,他们却体会着惬意与幸福。这说明负担和“量”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真正导致学生感觉负担过重的根源在“质”。要把减负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应该首先思考学生中的哪部分群体是“过重学业负担”的承受者;其次,要分析学业负担中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

  “合理学业负担”是伴随学习活动所必然产生的负担,这种负担是培养个性、人格及学习知识技能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不仅合理,而且必须。

  “不合理学业负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社会原因而致,包括由于人口众多而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导致的与升学竞争相关的学业负担、由“望子成龙”等传统观念带来的学生负担等。减轻这些因素造成的不合理负担,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另一类是学校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造成。近期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进行的第八次“减负”调查显示,增加课时、作业量过多和测试过多是造成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因素——无意义、低效能的作业与测试加重学生负担、折损其身心健康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减负要抓“源头”、“前沿”和“瓶颈”

  尽管减负是社会系统工程,但当下,从学校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改进入手,减负仍有可为。

  首先,优化教学从“源头”减负。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课程计划和作息时间规定的执行力度。中小学校要提高对课程计划严肃性的认识,并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与检查,市、区(县)教育督导部门要组织专项督导,对超课时、挤占小学科、加课、大面积补课、违反规定作息时间的现象进行严肃查处,对违规学校和相关责任人要追究责任。同时,学校要建立各科作业的协调机制,分析作业质量,优化作业设计;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要把作业设计和作业质量分析作为重要工作,有效控制作业时间,“减负增效”。

  其次,下移重心从“前沿”减负。今天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所有政策和举措都必须通过教育的“前沿”——学校来落实,因此,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减负是必要的,但不能寄希望于制订和推行举措就解决难题,要下移管理重心,充分发挥区县和学校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还有,评价改革从“瓶颈”减负。长期以来,以书面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和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是导致学校、教师随意加重学生负担的直接原因。针对这个问题,近几年上海组织试点区参与教育部中小学生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项目、参与国际学生成就评价项目,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工作机制,以此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评价理念、命题技术和结果应用方式,希望最终建立评价学生学业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更科学的体系。

  未来,上海将着重构建“四个体系”,即体现时代特征、上海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以校为本的课程实施与质量保障体系;服务于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专业支持体系;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持续提升的科学评价体系,为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作者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