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直言“部分大学生懒惰、不爱动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大学教授直言“部分大学生懒惰、不爱动脑”
2010年01月04日 10:00 来源:钱江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拿到题目,先上网查答案

  几天前,杭州天长小学举办了一场以“学生为本,差异教育”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请了3位大学教授上讲台,中国美术学院雷达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叶丹副教授、浙江大学刘力教授“很尖锐,很直白”,要跟小学老师探讨,大学急需的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教育对接。

  “进了大学的学生,惰性很重。个个喜欢等老师给思路,完成了任务就不管了。这样的状态何谈创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叶丹教授一上台,就毫不留情地直戳当代中国大学生软肋。

  每年新生进校,叶丹会给他们出设计题。但他发现,学生拿到题目后,最惯用的套路不是马上开始思考,而是首先上网查找,看看有没有相关的国际比赛在做类似课题,剩下的事情就是偷换概念、模仿、甚至抄袭人家的做法。这是学生很普遍的做法,而这种做法尤其扼杀人的创造力。叶丹认为,学生到了大学阶段懒惰不爱动脑,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的特点就是追求标准答案。如果每个学生都以标准答案为基准,那么学生就只能跟在老师后面,事实上,老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甚至不应该帮助学生思考。老师的任务是让学生自己来发现自己的才能。”

  叶丹介绍,在杭电的工业设计系,第一年会给同学们上基础课程,学如何“原生态创作”。比如,只用一把剪刀,你能把一个高15cm,直径5cm的纸卷,做成什么样的艺术品?类似这样的动脑、动手的训练课程,叶丹称之为“大学里的小学课程”。“在欧美国家,这些是小学生的动手操作作业,并且他们还能自主操作五金工具。而我们的小学,手工课做的是已经有了完整形状的纸质模件,剩下一道粘连的工序给孩子们做。”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刘力教授也认为,当前的中国教育,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在成长需求方面是个空白。他举例说:“我们的老师动不动就要没收学生的小玩意。其实你知不知道,学生被你收走了东西,就跟你自己家里失窃了是一个滋味。”几位大学老师建议,要让孩子快乐成长,不要再让大学来补小学生的课了。

  本报记者 章咪佳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