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机构过分渲染大学生心理问题 专家称很反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不少机构过分渲染大学生心理问题 专家称很反感
2009年06月18日 15:05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不少机构过分渲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公布一定的“统计数据”

  58800525,58800764,58808136,这3个普通的电话号码,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雪绒花学生心理帮助热线”。

  每天下午5点半到晚上9点半,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与50多名志愿者一起,轮流接听热线,为大中小学生和家长提供免费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热线开通至今已经20年。2005年至今,累积接线1.4万多次。咨询中心平均每年接待心理咨询约1000人次,帮助无数学子走出了心理阴影。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事件屡屡见诸媒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大学生的心理真的很脆弱吗?大学生需要怎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上,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1【通讯发达了,人际交流能力却在下降】

  大学生心理状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

  “在毕业前夕,我面临硕士论文被毙掉、拿不到学位的危险。现实太残酷,多年的苦读并没有让我找到理想的工作,甚至连中学都进不了。我的心情苦闷到极点,还不如一死了之,苦恼也就解脱了……”

  这是北师大05级研究生荣潇(化名)去年3月写下的一封“遗书”,幸运的是,在决定走向极端前的最后一刻,他拨通了“雪绒花心理热线”。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荣潇走出了心理阴影,考上了博士。

  在大学校园里,有过与荣潇类似感受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据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作出的一项调查显示,自杀与突发疾病、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三大原因。是什么让这些年轻的心激情不再?

  大一新生,入学不久就开始失眠,白天精神萎靡,晚上烦躁不安;大三男生,被深深的孤独感折磨,他说周围没有符合朋友标准的同学;大四学生,长期不愿上课,原因是害怕与“抛弃”自己的女友坐在同一间教室……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聂振伟经常遇到这样的案例。“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需要自我察觉、自我修复;每个人也都有顽强的生命力,需要自我发掘、自我成长,也需要周围人的帮助、理解和支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随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大学生心理压力最大的因素就是就业。”一位分管学生工作的高校领导告诉记者,“现在除了大四学生到心理中心咨询外,甚至大一学生也出现了就业心理压力。实际上,许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担心的具体内容,只是一种对未来就业的茫然感。”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资源分社2008年在全国28所高校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也证明了这一点。数据显示,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来源是就业,占57.4%;其次是学习,占53.4%;感情和人际交往分别占27%和23.5%。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也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增大,但处理问题的能力却在下降;通讯工具的交流功能在加强,但是大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却在下降;大学生的个性在增强,但凝聚力、集体协作能力却在下降。

  2【大学生自杀率远低于普通人群,也低于同龄的其他群体】

  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解读存在误区

  大学生自杀事件屡屡见诸报端,不少人感慨:“现在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大学生的心理真的很脆弱吗?

  对此,教育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林崇德表示,当代大

  学生的心理主流是健康的。

  对于不少媒体过分渲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公布出一定的“统计数据”,林崇德批评这些媒体“根本没有科学依据”。他说:“我很反感有些媒体用‘脆弱’形容学生的心理状况。”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群体总给社会一种“心理问题很严重”的印象呢?

  林崇德认为,这是因为个别媒体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界定不准确,“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如稍有网瘾困扰的学生,都纳入精神不健康的范围,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不能把大学生正常的心理困扰和生理困惑都归结为“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据悉,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从1998年开始,连续10年对该校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比例10年来基本稳定。

  有专家也指出,大学生自杀率在十万分之二到十万分之四,远低于普通人群的十万分之二十三,也低于同龄其他群体的十万分之十五。“如果仅仅以自杀率作为衡量一个群体是不是心理健康问题最多、最集中,那么大学生群体显然不是。”

  3【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给学生“治病”,而是帮助学生“自愈”】

  心理健康教育比危机干预更重要

  安茜(化名)是北师大文学院的大一新生,入学一个月她就给“雪绒花心理热线”打来电话,倾诉自己的“心理问题”:

  “我从来没有离开家和这么多人住在一起过,现在住在宿舍,我有很多问题处理不好,比如晚上我想睡觉,可是舍友们还在一直聊天,还有,我的零食不知是不是应该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聂振伟告诉记者,像安茜这样的大学生非常普遍,他们并不是自身心理健康真的有问题,而是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缺乏科学应对心理问题的技能。“但这种小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长期积累,就可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此,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比心理危机干预更重要。”

  聂振伟介绍说,开展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不是给学生“治病”,而是帮助学生“自愈”,解决其在成长过程中共性的心理困扰或问题,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

  她认为,首先是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并让学生树立“必要的心理求助是强者的行为”的理念,而不要把去心理机构求助看作是有心理问题或已患精神疾病。其次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如开设必修课或各种形式的活动课,向学生普及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应对心理危机的技能。

  据了解,目前北京高校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开展较好。中国农业大学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和学生心理自我保健意识教育;北京科技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创了“心理健康快车”朋辈辅导活动,通过情景游戏引导学生恰当地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正确树立人生目标。

  首都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社团——支点公社的成员谷思艺告诉记者:“心理社团已经成为有心理困惑的同学的发现者和陪伴者,学校多起校园心理危机事件都是由心理社团的成员首先发现、及时干预,然后报告老师、成功挽救的。”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但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焰介绍说,由于高校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不明朗,许多优秀教师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导致专业工作质量下降。同时,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而导致的咨询条件受限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亟待重视和合理引导。

  -本报记者 张晨 实习生 李林海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