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肥胖儿童检出率超发达国家 学生体质引起重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京沪肥胖儿童检出率超发达国家 学生体质引起重视
2009年09月27日 15:23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司长 宋尽贤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学生体质喜忧参半:喜的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个头长了,体重增加了,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忧的是学生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检出率不断上升。2005年也是我国对学生体质进行的第5次监测。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事关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大事,也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本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每年都监测本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及主要的健康问题,以掌握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应的国家政策提供基础资料。

  我是1987年下半年从清华大学借调到教育部工作的。当时,1985年第一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数据统计、分析及后期研究工作已经结束,汇集了这次调研成果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一书正在筹备出版。调到教育部工作后,我担任了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协调小组组长。这次调研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观测点1279个,对28个民族的7岁到22岁大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及健康四个方面的29项指标进行了调查研究,检测人数达 984872人。这次监测首次获得了全国范围的、多民族的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资料,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为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91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我国又先后开展了4次全国性的学生体质监测。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很多农村学校学生拿干粮就着咸菜当午餐,城市学生饮食营养也严重不足,被专家形象地称为“豆芽菜”体形的孩子比比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其后的调研发现,“豆芽菜”体形少了,但“肥胖儿童”的问题又凸显出来,北京、上海等地的肥胖儿童检出率甚至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体质监测的变化也折射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历次体质监测结果,都以正式公报的形式公开发布。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形成了从上至下关心学生健康状况、支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学校体育卫生决策的科学化进程;各级政府中的教育、卫生、体育等部门依据监测(调研)结果,制定出了加强体育卫生工作的政策意见和措施;推动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使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得到贯彻和落实;调动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开展。

  我认为,正是以20多年学生体质监测结果的科学依据作参考,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006年12月,在陈至立同志的提议下,我国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大会;2007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讨论青少年体质问题;2007年4月29日,举行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中央7号文件”)下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

  本报记者 李小伟 采访整理

  □链接 学生体质喜中有忧

  1985年至2005年,我国共进行了5次全国性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20年的学生体质监测表明,学生体质状况喜悦之中有忧虑:学生在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呈增长趋势,身体发育的匀称度不断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与此同时,生活水平提高了,营养好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却连续20年持续下降;城市学生的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检出率不断上升。

  为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要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