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五花八门 南宁小区配套教育设施超半数"缺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理由五花八门 南宁小区配套教育设施超半数"缺位"
2009年11月26日 10:55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本报记者 庞慧敏

  日前,家住南宁市白沙大道龙翔苑的林先生正为3岁儿子的入托问题伤脑筋。龙翔苑属廉租房小区,多年前获准入住该小区时,夫妻俩还为规划中的小区幼儿园欣喜不已,毕竟以他们的收入,对那些动辄需数千元赞助费的幼儿园是难以企及的。

  不料,2008年8月,规划中的小区幼儿园用地被“借用”为农贸市场。如今暂借用地的农贸市场已颇具规模,每天人声鼎沸,林先生多方打听得知幼儿园建设遥遥无期。

  和林先生有相同苦恼的市民在南宁还不在少数。南宁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年中曾做过专题调研发现,自2000年以来,南宁市按规划要求建设配套中小学校的房地产项目19个,但到目前为止,已按规划要求完成配套建设并交付使用的有6个,占总数的31.6%;未完成配套学校建设的13个,占总数的68.4%。此外,全市按规划要求建设配套幼儿园的房地产项目52个,截至目前,已按规划要求完成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只有59.6%。

  规划落空的理由五花八门

  恒大苹果园是南宁众所周知的楼盘,当年获准审批的规划是5万人的住宅小区。按规定,该小区至少应当规划设置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5所幼儿园。

  11月12日,记者探访位于南宁凤岭青环路的恒大苹果园,小区早已有业主入住,但却没能看到一所小学和幼儿园开工建设。在小区售楼处,工作人员解释,小区目前只规划了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预计今年年底动工。

  恒大苹果园的业主周先生表示,当初在这里购房看中的就是规划有完善的教育设施,如今这些无法兑现,给自己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他每天开车将女儿送到市中心的滨湖路小学,不堵车的情况下也得花费半小时的时间。

  南宁市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员表示,恒大苹果园是典型的配套教育设施的规划预留用地不足,这将使小区周边部分路段的学校入学压力骤增,众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法就近入学,这会带来社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

  而一些小区在规划审批时,就根本没有考虑配套建设教育设施。在东葛路的中央公园,属于旧城改造项目,规划住宅人口已达8294人,按标准需要设置小学但目前小区住房早已售完,却压根没有规划配套教育设施。

  在望仙坡小区,小区从2003年交房至今,规划用地9352平方米,建筑面积12970平方米,可容纳18个教学班、810名学生的学校规划用地始终未能落实,而拟预留用地早已被侵占。

  在香榭里小区,规划中的小学用地地下有高压电缆穿过,学校至今无法开工建设;蓝山上城幼儿园、维也纳森林幼儿园,因建设用地的市政道路未建好而迟迟未能兴建……

  剑指政府职能部门和开发商

  南宁市建委今年3月曾发出一份《关于加快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的通知》,要求22个应建未建配套教育设施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整改,而目前,这22个住宅小区大多已建好并出售。

  南宁市人大指出,房地产项目在建设和发售前,需要通过发改委、规划、国土、建设、房产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审批环节,其中只要有一个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把好关,开发建设单位就不可能在没有配套建设教育设施的情况下建好并出售房屋,实际上联合监管有名无实。

  在采访中,很多小区业主也指责开发商毫无社会责任感。《南宁市中小学幼儿园用地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但自2000年以来,南宁市一半以上的住宅小区开发未按《条例》规定如期建设配套教育设施。开发商往往将占地多、投资大的配套公共设施放在最后建设,少建设或不建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些开发商为追求投资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将预留教育用地放在整个房地产开发地块中有问题的地方,如放在处于边沿地带,地上有不可移动附着物或是在规划上与农民有争议的地块等,使学校建设无法正常进行。

  政府将立法规范小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南宁市人大在调研报告中建议,对于那些配套教育设施不完善的项目,应由市政府牵头协调各部门从源头上强化开发全过程监管和部门联运监管,督促开发建设单位严格按责任分解表的时间完成建设工作。对于个别不愿进行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的项目,实施联合检查执法,加大清查处罚力度,情节严重者将其列入“黑名单”,限制其市场准入资格。

  据悉,当前南宁市已将《南宁市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条例》列入2009年立法调研项目,届时南宁市将通过立法规范小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特别针对一些分期交付的中大盘开发项目,规定其物业管理、教育、卫生、文化等配套设施建设要安排在第一期。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