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师门”事件反思:社会变迁引发大学生自杀增加——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弑师门”事件反思:社会变迁引发大学生自杀增加
2009年11月29日 00: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料图:2008年10月29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在事发地点悼念昨日遇害的程春明教授。10月2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内,正准备上课的副教授程春明被一名大四男生砍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中新社发 rain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八日电 (记者 张子扬)二00八年中国政法大学“弑师门”事件仅过去一年时间,本月二十六日该校再现悲剧,一位民商经济法学院二00九级男研究生坠楼身亡。警方已初步认定为自杀。

  事发后,该校的师生们自发买来一束束白色菊花,缅怀这个逝去的年轻生命。他们表情凝重地叹息:为何年轻学子的生命如此轻薄,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竟会这么不堪一击?

  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显示,百分之二十六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而另一项确切的统计是,二00八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六十三起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历史顶峰,其中北京为二十三起。仅在二00九年的上半年,北京市共发生了十四例大学生自杀身亡案件。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

  大学生的心理真脆弱到如此地步吗?中国政法大学宣传部刘姓老师的回答是:这名学生的死亡只是个例,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普遍还是比较积极的。

  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宋振韶博士指出,大学生群体之所以给人一种“问题很严重”的印象,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受关注的群体。他告诉记者,如果以自杀率作为衡量一个群体是不是心理健康问题最多、最集中的群体,那么,大学生群体显然不是。“据我了解,大学生自杀率在十万分之二到十万分之四,远低于普通人群的十万分之二十三,也低于同龄的其他群体的十万分之十五。”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越来越严重。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红分析说,从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看,首先是就业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其次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社交不适。第三是恋爱和性问题。常见的表现则主要有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焦虑等。

  中国政法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三学生说,不安与焦虑,可以说天天伴随着高校学生。考研还是就业?如果考研,至少还要“啃老”三年;若选择就业,目前低迷的就业率以及薪酬,根本无法支付北京高额的开销,看看年迈的父母,真的很难过。“请社会救救我们,不要再施压于学生了,我们也是普通人......”

  对于这样的呼声,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施钢认为,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帆风顺,以及独生子女时代造成的幼年缺乏同龄人陪伴等客观因素,铸成了今天大学生独有的心理特点。无论是环境适应不良引发的情绪不良,还是人际关系紧张、主观感受压力大带来的情绪障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今天的孩子接受挫折教育不够。之所以在大学期间突然爆发,这与成长过程中家庭对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关注少直接相关,“光重视身体和考试成绩了”。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则形成一个累积过程,施钢说,“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处在升学的过程中,心理品质引发的问题,到了大学这一开放的教育环境中,会更易爆发。”

  施钢由衷感慨地说,压力太大,承担太多,当下的大学生的确不容易,“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高了,真的很难说我处在他们这个年龄能不能比他们强。”

  北京自杀干预中心一位曹姓接线员告诉中新社记者,根据他每天的工作来看,打电话要求心理救援的人很多,尤其是大学以上学历的超过了百分之五十,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工作、婚姻等。他说,高学历者的自杀欲望增强,确实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让曹姓接线员和他的同事们感到痛心的是,干预中心的人手和可接听电话都很有限,有些自杀者因为打不进来电话而放弃了生的希望。

  自杀干预中心每月需要花费三万元左右,目前这笔费用由医院来支付。而自杀者打进来的800电话费用是由中心承担,再加上员工工资、设备更新和维护费用、培训和督导费用等,每年在热线上的开支大约是一百多万。由于巨大的资金压力,每天只能开通两到三部电话。

  该中心执行主任曾向媒体诉苦说:热线自开通以来,高峰时自动来电记录显示每天会超过一千多个,但只能接听大约百分之十来电。由于接听率低,一些求助者拨打两或三次之后就放弃了,中心就有可能失去挽救生命的大好时机。(完)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