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组合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南京:“组合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2010年02月08日 11:29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戴兴海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南京市“两会”刚落幕,教育均衡发展就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谋划新年工作的一号课题。以高位均衡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以质量公平为核心,以制度保障为根本,在保持原有政策稳定性的基础上,启动实施“新班额计划”、“快乐的星期六”和“特许学校”等一系列新政。

  据了解,从2006年南京实施义务教育免杂费政策至今,该市每年投入超过2亿元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课本费、借读费,并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15年六类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全免费。免费义务教育和政府助学体系的建立,让南京基础教育实现大普及,学前教育普及率达96.5%,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98.5%。

  “区域推进义务教育的国家策略已很明确,南京地处教育发展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教育均衡发展不能停留在‘人人有其学’之上,而要逐步实现‘人人优其学’的新目标。”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对南京的教育均衡发展有着更高的期望。

  优化资源配置

  围绕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这一新目标,近几年来,南京坚持从优化资源配置着手,重点在财力、师资和生源等方面实行制度性调节。“十五”以来,南京从经费、师资和政策上对农村学校实行三个倾斜,先后实施农村小学提升工程、振兴农村初中行动计划、农村幼儿园提升工程、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工程、农村骨干教师优岗计划、农村教师全员进城培训等,仅“十一五”期间,市本级财政转移支付农村教育的专项经费就接近10亿元。

  抑制择校热,合理配置生源是教育均衡的一个重头话题。记者从南京市教育局了解到:2010年,南京将从小学、初中新生入学开始推行“新班额计划”,即主要通过控制班级人数来抑制择校热、通过合理配置生源来提高普遍的教育水平。一方面继续扩大热点高中指标生计划,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名校招生计划。

  “由于教师资源配置长期向名校倾斜,师源性失衡在很多地区都是普遍的现实。不顾条件地简单推行教师流动,只能导致低水平的均衡。”长期的一线工作,让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教科所所长刘永和对均衡有着独到的见解。据了解,南京今年将通过实施“三个手拉手”行动,鼓励区县试点多样化的教师“柔性流动”。“三个手拉手”具体包括:通过深化实施“跨江发展双十工程”,促进江北农村学校和江南城区名校名师“手拉手”;利用南京普及“校校通”和现代远程技术平台,推进200所城乡学校“信息手拉手”;深化实施“百校千师手拉手”活动,从而使得优选名校骨干教师在区域内普通学校“柔性流动”。

  注重质量提升

  “教育均衡不是‘削峰填谷’”。徐传德向记者解释到。南京教育追求的高位均衡,把目标锁定在努力实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为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公平和高品质的教育服务,南京今年将在深入推进小班化教育和“百年名校推新工程”基础上,启动实施“快乐星期六计划”“星光计划”和“特许学校”等。

  “快乐的星期六——学生三自发展计划”一旦正式启动,每个周六将成为南京的“学生活动日”。南京市教育局要求中小学校园设施面向全市学生开放,学校组织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选择、自主管理,教师指导服务,家长自愿参与。打破学校课程界限,为更多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南京将迈出新的一步。

  如果说“快乐的星期六”重在普及,“星光计划”则注重提高,着眼于培养创新拔尖后备人才。今年,南京将深化实施“星光计划”,开展星光基地学校百项创新课题研究;开展“百名大师走进中小学课堂”行动;推动中小学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社会实践基地的对接。从寒假起,将会有一大批名家大师走进南京65所“星光基地学校”开展各类科技教育活动。南京还将重新评估“才艺拓展计划”学校,提升培养科技、艺术、体育等特长学生方面的教育质量。此外,南京今年还将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开展“特许学校”试点工作,通过积极提供更为宽松的办学环境和政策条件,探索学校发展新机制,更大程度激发办学活力。

  2010年,南京将累计投入超过2.5亿元,用于继续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和完善政府助学制度。这样,在“同城待遇、同班学习、同步发展”的基础上,将逐步推进“三个延伸”:从义务教育向非义务教育延伸,在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方面逐步实现同城待遇;从关怀学生向关注家庭延伸,通过办好一批“新市民学校”,改善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环境;从机会保障向文化融合延伸,通过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真正成为南京的新市民、新主人。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