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评委首次披露阅卷标准 不要偏才要博雅之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复旦评委首次披露阅卷标准 不要偏才要博雅之才
2009年12月24日 09:58 来源:钱江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博雅杯”知识竞赛即将面试 复旦评委首次披露阅卷标准

  本报记者 王慧华 本报通讯员 陶韡烁

  复旦大学办了6届的“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越来越受到高中文科生的关注,因为入选者有机会进入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面试环节,享受“一本线上复旦”的优惠政策。记者昨日从复旦大学获悉,今年的“博雅杯”大赛共收到全国2291位学生寄来的参赛作品,经两轮评审后,现已筛选出90篇文章,这些作者进入下一轮面试环节,争夺39个“自主招生名额”。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生办主任丁光宏教授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复旦通过博雅杯要选拔的学生,是人文方面的拔尖学生,但这样的学生也一定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的,并不是人们理解中的偏才、怪才。今年博雅杯最终录取人数将视面试情况而定,而这时间将安排在2010年元旦以后。

  2291篇文章经初审、复审后,现已筛选出90篇,入围下一轮面试。竞争如此激烈,校方究竟是如何公平公正地阅卷和打分的呢?

  据了解,每篇文章经技术处理后,会送给三位专家进行完全独立的背靠背评审,再由四个学科组的数十位资深专家以会议的形式进一步评审,从中产生90篇。之后进入网上检测系统,跟网上的数据库进行对比,看这些文章里面有没有一些句子和文字与已经发表在网上的内容相同,看看文章有没有涉嫌抄袭。  

  两位评审专家昨天首次向媒体披露了阅卷感受,因他们可能要参与复旦面试,在此不透露他们的具体身份,以评委A、B来表示。

  思想比文笔更重要

  评委A的点评:

  我们看了大量的文章,总体来讲中学教育还是有问题的,过于偏科,激发你整个基本素养的学科没发挥到作用,包括语文教学、历史教学,不是从激发素养,提高你的见识,提高你对社会、历史和世界的认识,完全是一种应试,这在他们的文章中也表现出来了,这个其实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我们评阅,首先不是看他的文笔多么漂亮,而是看他有没有哲学素养和眼光,学历史的要看他有没有读史料的基本功,有没有对历史建设的思考,比如说文学的有没有分析文本的能力,有些同学看一本书呈现出来的一种思考,没有深入的分析,就是做一个概括,告诉你一二三,这是最糟糕的。哪有这样的东西?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这篇经典里面就有五条思想,它是无边无际的,不是说知识是无边无际的,就是说一篇文本的解读也是无边无际的,只是限于那几点的话就大大限制了你对这些文本的思考。

  知识点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

  评委B的点评:

  现在中学教育重视的不在能力,而是一个个知识点,而知识点不能够产生真正的智慧。

  人文学科很多东西是无边无际的,学术的范围可能是浩如烟海,也是很多知识的盲点。我记得我们学校有一个教授,别人跟他说:“我拿一本康熙字典,如果你能认5个字,我就承认你是教授。”这个教授就拒绝了,说做不到,也就是说综合的能力很重要。

  博雅杯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我们需要综合的能力,除了有知识、有文才、有才情,还需要有学养。有同学就提到,博雅杯征文思想比文笔更重要,实际上是知识、思想、文笔都能够综合体现,这才能体现我们博雅的特点。

  比如我们希望考查的不是一个学生对于史实的了解,而是对史实的研判,以及这种研究体现出你的一种见识和史识。

  博雅杯胜出者 几乎无法高考进复旦

  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教授透露,从历届博雅杯获奖者的高考成绩看,除掉有个别的特例能够正常考入,其他获奖的学生都达不到复旦正常录取线。这个很能够说明博雅杯的用处,我们选中的在人文上面相对来讲有培养潜力的学生都没有办法通过高考进复旦。

  现在中学生作文存在太多格式化的东西,比如说中学的文章都会有一个情景的描述,你乍一看觉得还不错,但是好多文章都是这样写了。好多文章都说“晚上很深了,点燃一盏灯我就开始读”,对他来说是一个真实的情景,但是看多了,我们就会怀疑这已经成为一种格式化的东西。

  在高考的过程中,学生都有自己的模式,根据这个题目和模式一变形就把文章放上去了。比如说要写一个世博会题材,中学老师就会教应该怎么写一二三四五,要写某一个庆典应该怎么写,这么写高分可能得不到,但不会偏题,以不犯错误为第一要务,要拿分,而不是要写得出彩。

  而这是我们人文培养人才的大忌,复旦博雅杯就是要打破这个东西,要把学生内心的美和对社会的感悟通过一篇文章激发出来。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第一个是看到你从事学术的一个热情,第二是看到你思想当中一些活性的东西,第三是看到你一个正确治学或者向学的态度。当然还要考查你的基本的素养,就是之前你的一些积累。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