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学术之美,一头雾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评论:学术之美,一头雾水?
2009年03月16日 11:17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刘海峰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刘海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

  美有多种多样,有艺术之美,有自然之美,有科学之美,也有学术之美。科学与学术有重叠的地方,但通常我们说的学术是指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问。对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研究的人很多,科学之美谈得也不少,而学术之美则相对较少人涉及。

  学术研究讲究严谨求实,往往与科学性联系在一起,较少人将学术与美联系在一起。其实,学术除了求真、求善之外,还有一个求美的方面。过去治学提倡考据、义理、辞章三者兼顾,翻译要求信、达、雅,其中的“辞章”、“雅”,都是属于学术之美的方面。

  有条流行一时的手机短信开头说:“学术之美在于使人一头雾水……”这当然是调侃的说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学术界的一个问题,即许多学术论著写得艰深晦涩,令读者如坠五里雾中。作者或许是要“玩深沉”,不过,思想再深刻,如果没什么人看得懂,学术论著的影响力终究有限。

  思想苍白却写得莫测高深的学术论著,就像古人所说的,是“以艰深之辞,文浅易之说”。言为心声,表达不清楚,说明想得不够清楚。不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有对一门学问真正了解透彻的人,才可能深入浅出,用简单明白的话语来表达艰深的概念或专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用平白的语言表达出来,更能够为读者所接受。凡为深者,必能浅出;不能浅出,必非深者。有位作家说过:“年轻时书读不懂,我会觉得自己脑袋有问题;年纪大一点后,若是某本书读不懂,我会认为是作者脑袋有问题。”

  上佳的学术论著不仅要讲究内容之美,而且在形式上也应有一种美的追求。除了要求论著文字要让人看得懂以外,学术之美还讲究结构之美、语言之美,以增强论著的文化含量和学术发言的感染力。

  相同的观点和思想用不同的方式和语言来表达,其说服力和影响力是大不一样的,有的人写得稀松平常,有的人可能写得精彩绝伦。话谁都会说,文章一般人都能写,但怎么说、怎么写却大不一样。平淡无奇的文字寓目之后如过眼云烟,情真意切的文字读过之后能影响思想。有的文字能感人肺腑,有的文字能触动人心;有的论著只见文字的铺陈而看不到思想的闪光,有的文章是有匠气而无才气。我认为,文章应有匠心而无匠气。有时,重要的不仅在于你说什么,而且在于你怎么说。因此,即使是写学术论著,也应该不仅考虑“说什么”,而且考虑“怎么说”、“在哪里说”,也就是如何表达最合适、最具有影响力。

  同样是方块汉字,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结构,产生的功能和效应大不一样。同样是以文字为材料,既可以将论文做成一件学术精品,也可能将论文做成一堆文字垃圾。我不止一次对研究生说,写学位论文要有时间上的投入,有价值的论文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但论文不要只见汗水的流淌,而不见智慧的光芒。好的论著既有思想的闪现,又有流畅的语言,自然会得到较高的评价。

  理论语言在逻辑严密的基础上,使用隐喻、采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往往更具感染力。因为学术论著与文学作品类似,目的也在于触动读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进而使其心悦诚服,接受作者的观点。“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注意修辞和文采,文字雅俗共赏,能够使学术论著流传得更为广泛和久远。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学术与艺术有相通之处,艺术之美与学术之美可以互相启迪。因为投影演示文稿的采用,现在教学或作学术报告时能够将书面文字配合口语表达出来,增加了学术之美的展示方式。加上可以展示许多图片或音乐图像,更与艺术联系起来,或者说可以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学术的内容。因此,在学术研究与教学中,应提倡做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在内容坚实的前提下,尽力讲求形式美。

  中国现代最著名的高等教育家蔡元培高度重视美育,颇有道理,因为美育能够使人养成审美的眼光。追求学术之美,要形成审美的意识,还要有一颗爱美的心。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