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辍学的孩子都是一个国家之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任何辍学的孩子都是一个国家之殇
2009年04月22日 10:45 来源:中国江西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大学,一直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最热门追求。如今,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上大学成本居高不下的双重冲击下,一些农村家长“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的热情开始减退。而不少已然走在大学旅途中的农村学子,也对上大学产生了“想说爱你不容易”的苦涩。(4月21日新华日报)

  本来,同为共和国的公民,同是祖国的未来,享有同样受教育权利,也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教育,但客观上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三农”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农民增收的困难,农村孩子上学要难得多,而供养一个大学生往往要举全家之力。这个读书的孩子往往是全家的希望所在,如果毕业就失业,则意味着投入的无效和改变命运的失败。农村人很苦、很可怜,不过在“因病返贫”面前,虽然无奈,但受几千年宿命思想的影响,认命的多,能接受的多;但如果因为“读书返贫”,又怎么能够心甘呢?

  温家宝总理曾在《充分认识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中指出,“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 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引起了总理的重视,也应该引起我们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并积极加以分析解决。农村孩子比重下降,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和农民子女比例的自然降低,这是好事,不需要探讨。但更主要的在于农村教育力量的薄弱、师资力量的不足,当然更在于上学难、上学贵,如今还叠加了一个就业难,导致农村孩子读书热情减退,读书无用论开始泛滥,这绝对是轻视不得的大问题。

  我们常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村孩子与自己的家乡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最为真挚朴素的感情。不管农村孩子是读书还是不读书,读了书是选择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农村,不管他们走多远,最让他们魂牵梦绕的还是那一方水土上的父老乡亲。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将来最主要的依靠力量还是这些农村孩子。留在家乡直接从事经济建设的就不必说了。即使选择留在城市,但肯定的,这些农村孩子会始终关注家乡的建设,及时传递各种信息,事业有成的还会提供物质和资金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正是有许许多多农村孩子在城市求学、打工闯荡,才加快了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的传递和辐射,也才加快了城乡的融合和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但如果农村孩子普遍不读书,普遍素质不高,最终只剩下了游走在城乡之间做苦力,那么,必然要影响到城乡文明的互动,最终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此看来,农村孩子不上大学表面是农村家庭之疼,事实上是整个农村之疼,国家之疼。

  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更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农村孩子不上大学的问题。比如设立农村学生专项教育基金,普遍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指导、普遍公开透明招聘,来促进解决就业问题。“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只要我们工作做到家,还愁问题不解决?  作者:张如晟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