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生有多俏?企业排队走后门加塞要人(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技校生有多俏?企业排队走后门加塞要人(图)
2009年04月22日 15:25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未出校门众“婆家”争抢 赚钱逼近大学生

  “金融危机,600万毕业生何去何从”、“大学生就业30年最难”等报道纷至沓来,就业难备受关注。

  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不如技校生吃香”的报道也频繁出现,被社会称为“二流教育”的技术学校却逐渐从“冷门庭”变身为社会关注的“热门槛”。亦庄一家企业以“青苗班”的订单形式与6所技校合作培养人才,校企实现“无缝对接”。金融风暴中,该企业不仅不裁员,相反在今年依然招聘60名技校毕业生。在就业问题困扰着大学毕业生的当下,技校生是否依然紧俏?

  学生

  毕业前就被抢订一空

  车间的流水线突然发出报警,机器人随之停止工作。4月10日上午10时,杨雪峰正坐在中控室监视流水线运转,面前的红灯闪个不停。他拎起工具包,和师傅跑到报警机器前。一个两米多高的机器人“罢工”了。“这个机器人是专给车身喷漆的,它一停,整个流水线就不能运转了。”杨雪峰控制住心里的紧张,紧握扳手的右手有些微微颤抖,爬上流水线和师傅一起查找原因,“进厂后就没修过机器人这个大家伙,在师傅身后学了半年,这回终于派上用场了。”

  “齿轮泵压力不足。”十分钟后,杨雪峰大喊了一声,小心翼翼地更换了新的齿轮泵。轰鸣声再次响起,机器人又开始了运转。

  杨雪峰今年20岁,顺义区张镇后王会村人。今年6月,他即将从北京市汽车工业高级技工学校数控专业高级工班毕业。一年前,他和其他19名同学一起走进了北京现代实习,“还有几个就业机会,但是现代离家近,所以还是选了这里。”

  “当”,一双鞋尖儿是钢头、鞋底有7厘米厚、四五斤重的劳保鞋砸到了杨雪峰面前,费力地蹬上“钢鞋”,穿上灰色防静电服、戴上鸭舌帽,杨雪峰依然记得第一次走进车间时的样子,“有点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看着什么都新鲜,脚也很快就被‘钢鞋’磨出了水泡。”

  10 条流水线蛇形地链接在一起,每条线上都有近20辆车的车壳,排风机隆隆作响,工友间只能大声地喊话。这是杨雪峰工作的涂装车间,他“主要负责对流水线进行检测和维修,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吧。”杨雪峰每天的工作都从点检开始,对照点检表的数据查看机器的运行是否正常。杨雪峰说,班里50多名同学几乎都在春节前找到了工作,有的同学辞了以前的实习工作后没几天就又找到了新工作。

  对接:3月底,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今年即将毕业的技校生中的一半学生进行抽查,签约率为87%。上周,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培训处副处长何燕介绍,今年技校生的就业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波及,签约率比去年同期下降9%。影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专业,同比下滑13%。近几年的统计显示,技校生的就业率能够达到98%。

  技校

  企业排队走后门加塞要人

  张国新还没有挂掉座机,桌上的手机就“嗡嗡”地震个不停,“都推荐出去了,真的没有那么多了。”她无奈地在电话中解释,“都是企业找我要人的,还都是我们经常合作的老关系,毕业生数量跟不上需求的量。”北京市市政管理学校的党委副书记张国新本月除了忙着招生,还要面对企业要人。

  企业不再等着学校分配,而采取主动出击。一些企业几年前还是技校求之不得的“用工大户”,如今在技校的眼里,也失去了原有的“诱惑力”。“现在我们不愁就业数量了,而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现在我这里要人的用工单位,天天送走一批再迎来一批,学校也去用工单位考察,就是想让学生稳定就业。”张国新介绍,学校今年毕业的100多名学生在春节左右就几乎全部就业,机械类、数控、汽车类专业,更是已被“抢购一空”。

  4月15日,三楼办公室,张国新整个上午忙着接待企业的招聘人员。一家汽修公司的负责人按着往年的经验,4月份来学校招聘新员工。一连走了3所学校,都空手而归,临走前他对3所学校的老师说了同样的话:“要是轮到我了就马上给我打电话啊。”上午9时,他敲开了张国新的办公室,这也是此次招人计划的第四站,他也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张国新的身上。 “我们这次就要3个学汽修汽配的学生,这几年我可是一直都从你们这儿招人,咱们可是老交情了。”

  面对企业迫切的用人需求,张国新只好不断地如此解释:“学生去年10月份就被预订了,不是我们不提供,而是现在我们的学生都‘名花有主’了。”张国新指了指桌上的一张纸,无奈地说:“你前面还排着6个单位向我要人呢。”在对方不断地“套近乎”后,张国新说,“老关系一定会优先考虑的,如果有毕业生从实习单位辞职,我一定优先推荐到你那儿去。” 虽然没有招到人,但还是成功“加塞”,那位负责人笑着走到门口时又返了回来,“明年还要招人,一定要先给我留几个学生啊!”

  企业

  订单培养 办“青苗班”抢人

  4月9日,因为在金融危机中做到有效不裁员,亦庄的SMC(中国)有限公司得到了市政府的稳定就业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而在上周,记者获悉,该公司今年还将招聘60名订单毕业生。

  SMC(中国)有限公司2006年起与北京工业自动化学校、北京建材学校、北京汽车工业学校等6所技校签订订单式培养,称之为“青苗班”和“幼苗班”。公司常务董事马清海介绍,每年6所学校会为企业提供200名左右的毕业生,他们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的时候会进入“青苗班”和“幼苗班”,学校根据公司的需要进行有目标的培养,毕业时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通过校企合作,技工学校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老师与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到工厂实习,企业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参与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使得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实际要求紧密对接,保证了人才培养过程贴近企业需求,让学校和企业实现了“无缝对接”。

  公司人力资源部谭祥颖介绍,金融危机中,今年企业已确定会在订单毕业生中至少招收60名,如果日后企业制造订单增加,会优先考虑“青苗班”、“幼苗班”的毕业生。谭祥颖说,技校生动手能力强,对薪金等的期望值也不是很高。同时,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能够迅速为企业所用,订单培养能够缩短学生的适应时间,企业也省下不菲的再培训费用。

  对接:尽管不少知名企业联合学校进行订单培养,但北京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则是很多企业招不到实用型高级技工,出现了“高级技工荒”。“剪切工年薪竟超过10万元,机修钳工也达8.6万元。”一则招聘启事出现在亦庄开发区,高级蓝领的薪酬已经直逼甚至超过白领。北京市总工会新闻发言人王北平介绍,部分企业以10万元的年薪仍难找到数控高级技工。 王北平还透露,北京市数控技术领域从业人员约有10万人,而高级数控装调与维修人员的缺口约3万人。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目前技术工人的缺口约有数十万人,技能人才队伍总量不足,高技能人才缺乏。

  调查思考

  谁说“技不如人”?

  众所周知,时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另一面却是企业求贤若渴,技校生就业抢手,就业形势出现“一头冷一头热”。

  去年,一名叫陈璞的28岁本科毕业生去广东某技校报名,要求学习一年制数模培训班,大学生为什么要“回炉”上技校?陈璞的解释是,“做数控模具一个月可以拿到七八千元,做人事管理最多也只能拿到三四千。”

  “ 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价值观影响着毕业生的选择,更多人宁愿去挤高考的“独木桥”,也不愿意选择职业学校。相对高中、大学的炙热,多年来技校则显得非常冷清,去技校学习成了考不上大学的无奈之举。但是相对于就业市场,高学历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相关的岗位经验,而许多职业教育学校更注重特色专业建设,学有专攻、技有所长。

  “再不好好念书就让你去读技术学校,当工人。”家长训诫孩子时常说出这样的话。殊不知,时下许多企业最缺的是技工,最吃香的也是技工。技校生毕业后不但比大学生好找工作,高级蓝领的月薪逼近甚至超过白领。

  技校生走俏给学生和家长一个有益的启示,在大学生就业持续走低的事实面前,技校无疑是另外一条通衢大道,与其满腹经纶,不如学得一技在身,也可以免后顾之忧。

  广东一位技工学校校长在美国进修时做了一项调查:“《华盛顿邮报》一天登载的900多个招工广告中,79%要求要有技术资格证书,而对本科学历要求的只有6%,对硕士学历要求的工作岗位只占2%。”最终他得出结论,决定人才的重要因素是技能,而不是学历。

  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一些大学生开始以理性态度重新审视学历“含金量”与自身实际能力,只有放下身段不断“充电”,才能在职场博得一席之地。 文并摄-本报记者 赵喜斌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