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歌,为啥随风飘远 功利化浪潮中,校歌被淹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校歌,为啥随风飘远 功利化浪潮中,校歌被淹没
2009年11月27日 11:34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功利化浪潮中,校歌被淹没了

  秦 鲁

  凡是学校几乎都有校歌,然而遗憾的是,现在能唱响的校歌却寥寥无几。校歌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许多学校都唱响了追求民族自强的校歌。如西南联大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如北京大学校歌“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校歌来自一种社会动员的需要,可以凝聚人心,唤起共同理想。一首校歌,能使成百上千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校歌却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对“升学率”的过度强调,使幼儿园的小朋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中小学生要“一路飘红”、“金榜题名”,大学生走进大学校门就为将来谋份“好差事”。除非组织动员,谁还有兴趣凑在一起唱校歌?校歌的精神凝聚力已让位于人们对升学、就业的狂热追求。

  当知识被分成“有用的”和“无用的”,当教师被分成“主课教师”和“副课教师”,当学校被分成“重点的”和“普通的”,当学科被建构为“重点的”和“一般的”,校歌势必会淹没于汹涌的功利化浪潮。其命运只能是渐渐淡去,最终被人们遗忘。

  至少如今,许多校歌已名存实亡,沉眠于历史册页。今天的学生、教师和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驱使下,都在竭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若非校庆或重大活动,断不会召集成百上千人高唱校歌。君不见,素质教育推行有些年矣,但学校的核心考核指标仍是升学率、就业率。升学率、就业率是硬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素质、文化、艺术等属于软实力,是可以放放、拖拖、缓缓的。校歌再有意义,在具体权衡时终究是“软”的。殊不知校歌,也包括其他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对培养一个人,对塑造一个民族,对建设一个国家,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校歌遇冷,呈现传统与现代的紧张

  艾 瑀

  印象里上中学的时候,自己从没有唱过也没听闻过校歌。毕业好多年后,有一回偶尔向密友提及,回答说,那时没校歌的吧。上大学时,校歌是有了,曲调悠扬、歌词素雅、意境深远,我甚是欢喜。然而很可惜,大学校歌却如同大家闺秀般绝不轻易露脸,只有在开学、毕业或是校庆等重要仪典场合,才一展芳容。

  大学不似中、小学有统一的着装要求,但在塑造学校形象和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校歌编制是十分重要的必备环节,非常慎重,作词谱曲往往都出自著名的教育家和音乐家之手,比如蔡元培、陶行知、李叔同、赵元任等等,它承载、体现并代表了一所高校的文化底蕴、历史传统和理想抱负;况且近代以来伴随时代发展,高校校歌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与国家命运相系,而意义的叠加,使之成为重要的精神图腾。然而如今校歌似乎呈现出遇冷的状况。这是为什么?争论纷纷,莫衷一是。传统与现代的紧张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有人嫌校歌歌词古奥,应当与时俱进,借鉴流行歌的创作,以便推广普及;有的高校推出简明晓畅的新歌,却遭到广大师生抗议,无奈又恢复旧歌。这两种情况很耐人寻味。

  校歌、校训和校服等等,或许是一串串提炼出来的校园文化符号,鲜能根本性地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或生命历程,但是我们无法否认其校园文化认同的价值,若干年后,当你已经远离了校园生活,当你的记忆逐渐褪色或是变得支离破碎时,那些文化符号就像路标符码,按图索骥,唤起你心底那柔软的回忆。

  更应该忧虑的是,大学的风骨与精神是否日渐丧失

  谈旭栋

  复旦大学在临近百年校庆之际,曾有过一次关于新老校歌的热烈争论。一方主张继续采用1988年集体创作的新校歌,另一方则力挺诞生于五四运动的洗礼中,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的老校歌。最终的结果,是气象廓大、琅琅上口的老校歌被重新采用。记得有人在网上评价说,老校歌的歌词“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这是复旦不变的风骨与精神,是“老校歌激动人心的地方”。

  回到话题中,老校歌的诞生大多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在那个开启民智、倡导新文化的年代中,老校歌承载着传达办学理念、传播思想与鼓舞士气的特殊使命。例如为复旦老校歌作词的刘大白,本身就是倡导新思想、关注民生的新诗人,其“政罗教网无羁绊”的思想在校歌中表露无遗。这种思想更被一代代大学学子所传承接受,成为高校精神气质的一部分。而如今随着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校歌的地位逐渐下降,本属自然而然。校歌本来就无须和其他流行歌曲一争短长,忧虑其存在价值的丧失,更应该忧虑的是:校歌本身代表的那种价值,那种每一所大学独有的风骨与精神,是否日渐丧失了应有的地位?

  记得在复旦大学新老校歌的争论中,反对新校歌的人,其主要的理由就是:新校歌内涵淡薄,通篇不见曾经的“李登辉校长提出的复旦精神,这怎么算是复旦的校歌?”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曾想重写校歌,但都最终慨叹新不如故,均告作罢。一方面是校歌逐渐受到冷落,另一方面是老校歌仍受追捧,看似颇为矛盾,其实道理同一:如果校歌能够清晰地表达大学的历史与精神,那就有其不变的存在价值。相反如果大学的精神逐渐丧失,那校歌当然就会索然无味。

  校歌不仅是曲调与歌词,它的背后,是一所大学的历史和不变的学术精神。正因如此,即使歌词再晦涩或者再平实,它在纷繁的流行乐曲中仍能卓尔不群。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当“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这样简单的乐曲奏响时,仍能让我们肃然起敬,仍能在我们心中激起深深的回响与共鸣的原因。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