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推荐上北大”引争议 “国际一流”前景堪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实名推荐上北大”引争议 “国际一流”前景堪忧
2009年12月14日 15:27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如果不能摆脱以考试成绩为中心以及半内幕操作的方式,校长推荐制动辄得咎、横竖不是人的局面就很难避免。”零点研究集团董事长袁岳博士认为。

  既然这么麻烦,北大为什么还要搞这项“改革”呢?

  11月25日,教育部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坦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其实不是改革。三天之后,“校长推荐制”学生名单被公布的前一晚,有消息称北大方面坦言,“此举是应对清华五校联招,提前抢夺优生资源。”

  这顿时使挺、疑双方如被利刃戳破的皮球瘫软在地,被一些人寄予厚望的“改革方案”,其实依旧蹲在“分数大比拼”的“应试陷阱”里提前“掐尖”呢。

  在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前几天,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国科技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的招生部门刚刚决定在2010年实行“五校联考”——测试部分由五校共同出题,高校特色测试和面试部分由各校自主决定,一路都通过的学生在高考录取中享受校方30分的优惠。“这与清华近年实行的自主招生政策的本质相同。每个学生可选择两所学校。为方便学生,我们在29个省市都设了考点。”清华大学招生办如是介绍。

  有评论认为,如果我们的高校继续沉溺在抢夺国内高考“状元”的层面上,那就真应该为自身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前景担忧了。因为在全球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标准中,评价指标包括研究素质、教学素质、毕业生受聘率和国际视野等,根本就没有国内大学津津乐道的“高分优质生源”这一项。

  而众多高校仍在沿用的“偏才”和“特长生”概念,更被指为“落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指出,事实上,发达国家大学的多元评价体系中,根本就没有“偏才”的概念,每个学生都是人才,他们的个性能力与素质,在多元评价中都会得到体现。以美国的大学对学生评价中各项指标的不同权重为例:一个学生的SAT(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在多元评价体系中,权重为25%;而一个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能力在多元评价体系中,权重可高达40%。任何一个学生都可能在某一项指标中占优势,难道他们都是“偏才”吗?

  校长的教育声誉

  阅读了北大公示的被推荐学生信息,熊丙奇的感受是,被推荐学生的个性实在难以靠中学发现,因为连推荐理由也写得没有个性。什么“思想深邃”、“气质优雅”、“性格稳重”之类定性的描述语言,使人有理由质疑推荐中学的公信力。操作的标准是应试体系的模式,而上述评语却走素质评价的套路。按照这些“推荐理由”,几乎个个都已经成了“大师型人才”。

  “定性的描述历来见仁见智,若用于公示中,就几乎等于没有公示。”熊丙奇说,把应该是一本“好经”的公示推荐理由念成这样,这实际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存在的问题缩影:一方面当下的教育制度是升学教育模式,对学生普遍实行单一评价;一方面中学没有教育家办校,因而不具备实名推荐制的基本前提。“公示中充满虚话、套话的‘推荐理由’,显示了硬性实行‘实名推荐’,究竟会使推荐制变调、走样到什么程度”。

  如此书写推荐理由公示的正是手握五个推荐名额的北京四中校长。最初,这位校长表示要“宁缺毋滥”,认为值得推荐的学生应该是可能成为像钱钟书、吴晗那样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过人才华的特殊人才,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均衡”发展的优等生。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文部主任丁启阵,用“天真烂漫”来形容这位校长:要在“应试高手”云集的优质中学找出几个这样的人才,好比在北京城的大马路上见到几个走街串巷锔盆锔碗的手艺人一样不可能,“他不明白,特殊人才都不是这样教育、制造出来的,而是要有相应的社会环境”。

  “校长推荐变异为综合评定与推荐,已不具备这一政策推出时的意义。这种操作中的变异,不论是不是校长无奈的选择,都表明校长是难以对自己的教育声誉负责的。”熊丙奇说,在北大推出实名推荐之初,有力挺者呼吁民众要相信中学校长会对教育声誉负责,并用好推荐权。可话音未落,校长们却都把推荐权拱手交给学校,都推荐毫无“争议”的学生,虽避免了质疑,却也告诉了民众,校长难以通过教育声誉,保证推荐的公正性。

  “中学校长拥有教育声誉,是实行校长实名推荐的前提。”熊丙奇认为,我国中学校长的产生均由教育部门任命,并享受着不同的行政级别待遇。中学内部主要实行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所以,不是教育家办校,而是行政办校。两者的区别在于,教育家办校,是校长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念,懂得尊重教育规律,有清晰的是非观,按教育标准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行政办校,则注重政绩与校长官位,办事遵循利益原则。在利益原则下,挂在嘴边的教育理念在行动中往往变形。

  熊丙奇教授希望北大通过这次人才竞争的“抢跑”能有如下“收获”:与其给校长推荐权,不如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权;与其让校长推荐“偏才”,不如探索多元考察学生个性的评价模式。□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