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带孩子“突围” 需要补课的不仅是孩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信息时代,带孩子“突围” 需要补课的不仅是孩子
2009年12月23日 15:19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例本土实验

  -张棻

  没错,在这个信息时代,孩子们接触各种大众媒介的时间甚至比待在课堂上还要长。

  挂着MP3耳机,揣着爸妈给买的手机,一边吃饭一边看喜羊羊和灰太郎在电视上斗智斗勇,中间还穿插NBA球星代言的运动鞋广告;写完作业后打开电脑,换身QQ秀,往博客里上传最新的自拍和回复留言,在虚拟世界里变身成超级英雄……这就是今天的孩子,他们被无处不在的媒介信息所包围,而这些信息正在塑造他们从衣食住行到善恶美丑的价值观。孩子们与整个世界无缝对接,但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怎样正确看电视、读报纸、用网络。家长与学校,除了一味粗暴地说“不”,更多的是束手无策。

  南锣鼓巷的黑芝麻胡同小学,开设了中国大陆首例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正在探索一条解决之道。

  读报纸

  有图未必有真相

  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孩子在地上爬行,她身后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仿佛正贪婪地盯着奄奄一息的小生命——曾经获得过普利策奖的著名新闻照片出现在了一间小学五年级的教室里。

  “这张照片见报之后,很多人谴责记者应该先去救那个在荒郊野外落难的小女孩。但其实这张照片之外就是一所食物救济中心,孩子的妈妈就在不远处。”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室的女博士张洁,正在启发眼前的40多个孩子:有图未必有真相。

  当然,这个道理和这张照片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都过于深刻,张洁有更轻松的办法。她把自己和助手的两张合影摆在孩子们面前:一张照片上她比助手高了半头,另一张照片上助手比她高了半头。

  孩子们蒙了,怎么回事?

  原来照片只照了半身,她们在镜头拍摄不到的地方做了手脚,弯弯腿就成。张洁想让孩子们明白,媒体上的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还有那么一段距离。

  这所鼓楼脚下、藏在北京旧城保护区深处的学校——黑芝麻胡同小学,所在的南锣鼓巷是这个城市最古老的街区之一。现在,这里正在进行着中国大陆第一次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实验。

  简单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门教会孩子如何与媒介相处的课程。从1989年开始,媒介素养成为英国公立学校的必修课。1999年,美国50个州中的48个州的中小学课程中包含一种以上的媒介素养课程。2000年,媒介素养成为加拿大中小学语言艺术课程的法定组成部分。但在中国内地,这始终是一项空白。

  “媒介素养”这个直到1997年才引入中国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的英国,当时的研究者们发现,电影的兴起给尚未成年的孩子们营造出一个与现实教育相抵触的虚拟世界。大量抽烟、饮酒的影像画面赤裸裸地出现在了年幼的孩子们眼前。从这一天起,原本清晰的界限模糊了。

  “‘嘿,伙计,你是一条鱼!’如果有人拍着你的肩膀这样说,你不要惊讶。你读报纸吗?听广播吗?看电视吗?上网吗?玩网络游戏吗?只要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就是一条鱼,一条信息海洋中的鱼。”2008年6月,张洁来到黑芝麻胡同小学,给六年级的学生们作了一次主题为“悠游媒介间——反思媒介与我们的生活”的讲座。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趣,更引起了最后一排的校长杜军的关注和思考。

  之所以引入这样一门看似“另类”的课程,是因为在杜军看来,这样富有时代特色的课程,特别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就在这样狭窄古旧的北京胡同里,孩子们却能和整个世界紧密相连。然而,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怎样正确看电视、读报纸、用网络。“时代的发展让媒介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元,教会孩子认识、判断、辨别、理解媒体,他们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杜军说。

  2008年9月,黑芝麻胡同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正式开课。第一阶段的课程为期15周,每周一堂,上课的是五年级的孩子。

  看电视

  火眼金睛防“忽悠”

  张洁在孩子们中间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黑芝麻胡同小学600名三至六年级的孩子里,最经常使用的媒介是电视,明星和广告对他们影响匪浅。

  要想让孩子们在开足马力散播诱惑信息的强大商业机器面前保持一份清醒独立的思考意识,不那么容易被“忽悠”,就必须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其中的诀窍:

  两件几乎一模一样的白色圆领T恤,只因为其中一件上多了个“钩”(耐克的品牌标识),孩子们给出的价钱就高过另一件数倍。这个“钩”究竟值多少钱?

  两种不同的瓶装水和就地取材的直饮水分别倒进编好号码的杯子,让同学们品尝鉴别,究竟哪一杯是广告里说“有点甜”的矿泉水?结果五组人里,猜对的只有一组,不标榜的瓶装水得了三票,直饮水也得了一票。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