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比较研究:中国高中生存在“教育荒废倾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四国比较研究:中国高中生存在“教育荒废倾向”
2009年03月24日 09:46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们的落脚点更多落在抓学习成绩上,而诸如人格的培养、健康心理的养成、生活技能的培养都很不足,有些甚至被荒废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表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今天在京发布《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研究不乏最新发现,而且这些新发现引起了相关专家对“教育荒废倾向”的担忧。

  专家担忧“教育荒废倾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已进行了3次,前两次分别是生活意识和消费意识的比较研究。本次针对权益状况的比较研究,较前两次又有了一些新发现,这些新发现包括:

  学习太紧张是四国高中生最大的烦恼,其中,中国普通高中学生每天学习时间最长,闲暇生活也多与教育有关,而日本高中生闲暇时参加体育锻炼最多。中国高中生最具健康观念,但健康行为尚与观念存在一定差距,早餐习惯不及日本学生,并且普遍起得比较早。中美高中生较日韩高中生对个人发展更自信,更能坚持个性。中国高中生对校园周边安全状况评价最高,韩国最差。中国父母最尊重孩子对日常生活事项的意见,美国父母最尊重孩子在个人发展事项上的意见,中国高中生觉得父母关心自己最多,但他们与父母聊天最少。中国高中生参与社会、政治事务的态度最积极,美国高中生对自身参与效果最为乐观,日本高中生最不乐观。

  “这些最新发现也是一些非常重要的发现,可以让我们反思目前我们的教育有哪些缺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对记者说,“从具体数据来看,四国高中生学习都很紧张,但中国高中生是学习时间最长,负担最重,压力最大的。看看他们如何度过休息日就足以了解中国学生的紧张程度,其他三国高中生休息日做的最多的三件事是:和朋友一起玩、体育锻炼、看电视,而中国高中生做的最多的三件事则是:学习、在家休息、上网。中国高中生在休息日很难得到积极休息。而在另一方面,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和父母很少聊天,很多孩子表示有烦恼无处可诉,即便诉说也不会找父母,因为父母和他们的谈话内容基本局限于谈学习,而我们之前的研究显示日本父母在与孩子沟通上做得比较好,他们会和孩子谈生活中的许多事,诸如友谊、卫生、礼貌等。所以综合来看,我们的教育在表面上看抓得很紧,学校安排了许多课程,学生很忙很累,但实际的教育效果并不好,因为我们的落脚点更多落在抓学习成绩上,而诸如人格的培养、健康心理的养成、生活技能的培养都很不足,有些甚至被荒废了,存在着‘教育荒废的倾向’。”

  “知行分离”成最明显症状

  “教育荒废倾向”体现为偏重学习,忽视身体、心理发展需求,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有所体现,其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知行分离”。

  关于“知行分离”,本次研究报告中就有很具体的体现,如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最具健康观念,几乎所有高中生都认为“生活中身体健康最重要”,96.8%的高中生赞同“饮食不能仅凭喜好,还要考虑营养均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的健康行为却与他们的健康观念存在一定差距。仅就早餐而言,中国高中生有56.4%没有吃早餐的习惯,另外,还有32.1%的中国高中生认为“为了学习减少睡眠时间是值得的”。而有意思的是,美国高中生在四国高中生中对“生活中身体健康最重要”的认可程度最低,但在实际生活中不注意自己健康的最少,仅为5.6%,而中日韩三国高中生在此项上的指标分别为 17.4%、26.0%、29.5%。

  在一些价值标准上,中国高中生也存在着一定的“知行分离”,如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高中生在四国高中生中对“离家出走”行为最不认可,但同时却是四国高中生中“离家出走”发生率最高的。

  “导致中国学生知行分离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中缺乏实践的环节。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倾向,使我们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基本都是理论的、书面的,而不是实践的。”孙云晓说,“就像现在春天来了,却是中国教育界最尴尬的季节。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春游,就没有春天。有人说,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去春游嘛,但对于孩子来说,春游的价值在于和同伴一起去,在于是一项儿童的集体活动,但我们的教育界天天为此提心吊胆,怕出安全问题而在春游上止步。仅仅一个春游就暴露了教育上的许多问题:春天是美丽的,但只是书本上的;健康是重要的,但只是观念上的。身体不好,品德不好,对考上大学没有什么妨碍,所以这些东西尽可以处于荒废状态,也直接导致了孩子们的知行分离。”

  素质教育需得到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支持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主任孙宏艳看来,导向是导致“教育荒废倾向”产生的主因。“长期以来,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学习成绩和学历,高考是不考体育的,所以从学校到家长到学生,是不会太注重身体指标的,虽然大家都口口声声说身体健康最重要。”

  专家们表示,教育不能再偏颇和荒废下去,不可否认,适度的学习负担是学生发展进步的推动力,但过重的学习负担也将挤压他们的闲暇生活,限制他们的发展空间,甚至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伤害。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寻求适度学习负担与学生全面发展间的平衡,而解决之道在于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教育,曾被称为‘考试地狱’,但日本及时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将教育转向‘心灵教育’。我们必须吸取日本的教训。”孙云晓说。

  孙云晓表示,素质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改革方向,但必须得到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的认可和支持,社会的用人制度、学校的考试评价制度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加以改变。

  “以家长为例,中国的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就像是‘克隆人’,他们和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就像是串通好了似的:‘别看电视,别上网,快写作业。不好好学习,就不能上好学校,不上好学校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你就得喝西北风。’有的孩子向我反映,‘妈妈烦透了,她一开口我就知道她说什么。’所以,我们的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即便是遇到最需要父母帮助的问题,如一些少女早孕流产,往往父母是最后知道的人。我们的家长的确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能力了。”孙云晓说,“中国父母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但却关心不到点上,他们往往只关心学习、吃、喝问题,而孩子真正需要关心的同伴交往、异性交往等问题,往往是他们考虑较少的。另外,中国还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缺席的现象,这对男孩子的成长尤为不利。”孙宏艳说。

  不过,专家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了希望。孙云晓说:“总体来讲,我们的家长还是在不断进步。这次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高中生更能坚持自己的个性,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我们的一些其他研究却解释了为什么,比如说中国的代际冲突正在呈缓和趋势,上世纪80年代只有1%的中学生愿意把烦恼告诉父母,但现在这一比例已达到30%。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父母的素质已有普遍提高,民主型家庭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有益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另外,我们看到全社会对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对变重学历为重能力、对为各类人才创造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机会的呼吁之声越来越强烈,一些改革的政策与措施也在酝酿之中,这些都让我们对中国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孙云晓说。 本报记者 王庆环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