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政策“阳奉阴违”六成银行放行三套房贷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信贷政策“阳奉阴违”六成银行放行三套房贷

2010年07月15日 09:07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前,各地纷纷出现房贷放松的消息,更因此而引发了大规模的猜测。尽管三部委均肯定宏观调控继续执行,但新浪乐居摸底全国260家银行三套房贷显示,仍有六成银行放行三套房贷。

  据调查,目前,北京部分商业银行三套房贷仍有松动。招商银行、深发展、邮政储蓄银行均表示,目前总行没有明确规定不能发放第三套个人住房贷款,但是在首付比例和利率上有所提高。三家银行的首付比例最低不低于5.5成,利率分别提高到15%-20%不等。其余银行则表示,第三套个人住房贷款从5月份开始就已经停止发放,并没有发生过松动。

  上海方面,大部分银行可以办理第三套房贷,只是认定标准不一。招商银行是惟一一家“认房又认贷”的银行,第三套房贷首付为55%,利率为基准利率1.1倍。浦发银行对于第三套房也执行五成五首付,利率则要上浮12%-15%。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建设银行上海分行则对第三套房贷大幅提高首付比例和利率水平,但具体比例、利率等根据个案来定。外资银行中的汇丰、渣打、花旗等银行也仍然“暂停办理第三套房贷”。

  目前,广州地区银行的房贷政策并没有明显变化,仅个别银行拒绝受理三套房贷。广州多家银行网点负责人称:“一直接受第三套房贷申请,但标准继续从严。”只有农行和民生银行网点客户经理明确对客户表示,目前暂不接受第三套房贷申请。

  尽管目前部分银行对于三套房贷的发放口径不一,但是随即遭到了中国住建部、银监会、国资委三部委关于调控政策松动的驳斥。住建部官员特别强调,各地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及相关配套政策。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认为,下半年商品房供给将大量增加,必然加剧市场中的竞争,而价格的波动会更加明显。

  据央行公布的《2010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的中长期贷款从4月份的2303亿元大幅降至6月份的1417亿元,呈逐月减缓状态,创一年来月度增量新低。

  记者了解到,自4月楼市调控以来,政策效果明显。6月中长期贷款是今年上半年中增加最少的一个月份。中易安房地产担保有限公司北京营业部总经理宛玉敏表示:“因为房贷数据是滞后于交易数据的,所以随着交易量的持续低迷,按揭贷款量仍会继续下降。”

  作为非交易类贷款,抵押贷款开始逐渐进入购房者的视线。记者从中易安市场部了解到,咨询抵押贷款的并未减少,甚至有一成左右的增加。“虽然同样要执行至少1.1倍基准利率,但由于可以避免三套房贷的限制,不少升级置业的购房者都会找我们了解抵押贷款的具体办理情况。”但是宛玉敏认为,与交易类贷款一样, 非交易类贷款的政策也一直在严控。抵押贷款的成数降至最多六成,年限也由原来的20年缩减至10-15年。“从6月初北京各家银行收紧抵押消费贷款以来,这种非交易类的贷款量同样也在下降。”

  相关新闻

  信贷政策松绑是楼市最大隐忧

  将于8月11日-14日在海南举行的博鳌房地产论坛将以“新政下的中国房地产”为主题,探讨房地产调控的新趋势和市场走向。目前,论坛已经进入了紧张的筹备阶段。据悉,包括陈淮、樊纲、朱中一、陈启宗、任志强、施永青等在内的专家学者都将与会。

  业内人士认为,号称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在施行了3个月之久后,终于看到了一点房价下跌的希望,然而,在这点微弱的晨光背后,却又暗藏着调控效果土崩瓦解的危机。

  银行信贷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松紧口。在土地已经被严密监管、税收政策又可望而不可及的情况下,信贷已经是目前能够被利用的、最直接有效的调控手段。如果这一块放开,不仅房价下跌的最后希望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更可能是房价的又一轮飙涨。

  据了解,这并非杞人忧天,其实早有先例。2009年上半年,全国房价的报复性上涨正是2008年下半年一系列房地产“救市政策”带来的直接效果,刺激政策带来的大量流动性资金名正言顺地进入了房地产领域,直接带动了资产价格的攀升。如果这一轮三套房贷政策又被不正常地放开,谁也难保房地产价格不会重蹈2009年初快速上涨的覆辙。

  “如果类似的建议被采纳,那么持续大半年的房地产调控将无法避免地成为一场‘闹剧’,房地产又一次‘死里逃生’,从这一波最严厉的调控措施中解放出来,再次走上绑架中国经济的路子。”业内人士认为。(记者 王营 赖大臣)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