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规划“均”为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中国区域规划“均”为上

2010年08月24日 08:32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09年以来,各类区域经济振兴计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出炉愈发密集,今年更是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而今,城市总体规划“大军”中又添两位“新兵”。8月23日,中国政府网上刊登了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和《关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遍地开花 各司其职

  《国际金融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今年以来,获得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共有3个,除了深圳市和郑州市外还包括武汉市。而区域振兴计划则从2007年12月长株潭、武汉 “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规划出炉以来,已经有20个区域振兴计划出炉,受惠中心城市多达27个。

  国家对各区域以及城市的振兴规划从点到面、“遍地开花”式的支持,是出自怎样的整体考虑呢?对此,《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他认为,这种“遍地开花”其实是一种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各地区的规划中都有国家对其的定位,各自的任务,各自发展的优势。

  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指出要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完善城市功能,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结构。加强对沿海发展带的规划和引导,严格控制围海造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深圳的城市常住人口将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890平方公里以内。根据深圳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则更为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强调要合理定位老城区与郑东新区的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有重点地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优化村镇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不同的城市进行不同的定位,这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均衡发展格局。”徐长乐认为,这种逐步走向均衡并不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各地区形成具有特色的竞争力共同发展,是我国经济从均衡发展走向不均衡发展再到均衡的一个周期规律。

  深圳地位得到提升

  相比郑州市在河南省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深圳在广东省的地位则一直具有争议性,争议的一方来自同样在广东省拥有重要地位的广州市。多年以来,这两座城市谁是广东省乃至整个珠三角的中心城市,一直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对此,徐长乐认为,《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获得国务院批复,也意味着深圳的城市地位得到了中央的肯定,这对于它在整个广东省乃至整个珠三角的城市地位上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还要求,要加快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深圳与香港的联系,改善城市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条件。这无疑也让人有了对深港一体化进一步深化的预期。

  对此,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汪进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种一体化更多层面是经济一体化。香港本身就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依靠香港来进行区域经济整合,从而达到整个珠三角区域经济联动的效果。”

  然而,徐长乐认为,《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获批,除了对其他城市有一个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外,更应该站在一国两制国策的高度来理解。“深港联动,包括深圳与澳门的联动,都关系到一国两制政策的进一步促进、实施和深入。”

  未来更多规划出炉

  “未来还有更多区域或城市的规划出炉,现在各地有些还在报批,有的还在制订之中。只要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可行,对经济整体发展有利,中央都是会予以充分重视和考虑的,之后几个月肯定还会有新规划,这点非常明确。”徐长乐肯定地告诉记者。

  汪进也认为,今后可能出台的主要区域规划还有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内蒙、新疆、西藏、西三角、三西地区、琼州海峡、南贵昆规划等。

  无论是区域振兴规划,还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央如此密集的支持措施也有一个平衡性的考虑。徐长乐认为,“在振兴政策中,中央和各地区都要保持高度积极性,仅靠4万亿元投资计划不能起到最终的效果,需要各区域各城市的配合。中央和地方两种积极性形成合力对国家利益是非常有利的。”

  本报记者 赵怡雯 发自上海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