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广州副市长苏泽群建议发行土地票缓解城市地荒

2011年06月17日 10:3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不用担心,面包会有的,13年后一定会阳光灿烂。”在昨日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十二五”规划专家咨询会上,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苏泽群首度正面回应“广州13年后无地可用”一说。他建议,可以尝试发行“土地票”,通过土地指标置换,提高土地利用率。

  仍有1000平方公里用地潜力

  苏泽群前不久做客广州大学作专题报告时,有学生提问说广州13年后是否无地可用。

  有分析称,广州虽然总面积超过7400平方公里,但可建设使用的平地只有600平方公里,按目前的建设开发速度,大概13年到14年就告罄。当前广州建设用地利用强度达到22.1%,而国外通行的宜居城市环境是不超过30%,也就是说,广州的土地潜力只剩下7.9%。

  “不用担心,科学发展的路子肯定会越走越宽,面包会有的。”苏泽群解释说,广州的已建设用地占土地面积达到22%,在全国排到20多位。据他透露,除了盘活“三旧”用地外,广州目前低效利用的土地至少有400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也有400多平方公里,加上农村建设用地600平方公里中如用“增减挂钩”政策调活400平方公里,后两项可能有些重复,但加起来应有1000平方公里,通过多种途径广州建设用地的潜力足以支撑科学发展的需要。“13年后一定会阳光灿烂”。

  建议推土地票缓解城市“地荒”

  尽管如此,苏泽群也承认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严峻。他说,广州的可建设用地没有增加。但是人口急剧增长,广州有责任吸纳中西部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他建议:“以后可以尝试发行土地票,就像以前的粮票一样,人过来了,带个地票过来就可以了。”也就是说,通过地票的增加,来相应增加所在地区的建设用地指标。

  此前,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在广州增城某研讨会上就提出过类似的建议。龙永图表示,建议发行土地票,农民进城工作后,可以通过土地票将农村的土地到城市来置换,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在会上,苏泽群也坦言,广州土地总盘子不会增加,地用一块少一块,但人口却继续增长,人地矛盾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是最为主要的矛盾之一。

  苏泽群还表示,广州经济总量占广东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大,产业发展几乎不敢有丝毫松懈,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由于“种楼房”与“种庄稼”的比较利益悬殊,用地指标与产业发展的矛盾突出,违法用地行为有空就钻,屡禁不止,需要支付很大的管理成本去保护土地,这些都是广州土地管理面临的挑战。

  10年后建设用地规模不及北京一半

  ◎土地状况

  广州土地状况如何?记者昨日从国土房管部门获悉,根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广州年均可利用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15.2平方公里,相当于之前13年新增建设用地平均水平的36%。横向比较,到2020年,广州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为北京(3817平方公里)的46%、上海(2981平方公里)的59%、天津(4034平方公里)的44%。

  广州的土地储备和供应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不相适应。2010年,广州GDP超过万亿,居全国第三位,但土地出让收入为400亿元,横向比较,北京、上海、杭州、大连的土地收入已突破千亿元。

  同时,土地供应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型不相适应,“二三”产分配比例不合理。2009年广州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但2007—2010年实际供应的用地中,商业服务业用地(4.5平方公里)仅占供地总量(82.3平方公里)的5.5%,工业用地供应量(26.1平方公里)是商业服务业用地供应量的近6倍。

  外省用地指标置换给广州

  ◎专家建言

  “广州的流动人口数量在全国排在前列,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的矛盾尤为尖锐。”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家组成员严金明教授指出,广州作为门户城市,流动人口大,解决了不少地方的就业问题,但外省打工者同样占据了广州的土地资源,所以可以考虑省与省之间协调,把外省市的用地指标置换一部分给广东省和广州市。

  相关

  五年土地利用专项规划首次编制

  广州市土地利用“十二五”规划专家咨询会昨日召开,国内著名专家把脉广州市未来五年土地利用大计。据介绍,这是广州首次编制5年期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局长李俊夫透露,广州将全面推进“智慧国土”信息化建设,争取用两年左右时间,建立全市“地—楼—房”一体,覆盖“批、供、用、补、查”全过程的土地房屋信息化管理模式。

  南方日报记者 郑佳欣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