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楼市二手房成交量与成交金额双下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广东东莞楼市二手房成交量与成交金额双下滑
2009年11月06日 11:08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0月二手楼市受到新房上市的冲击

  东莞的二手房在10月份受到新房上市的冲击,成交量与成交金额出现了双下滑的状态。从统计数据上显示,10月份二手房销售成交套数基本与9月份持平,但是仍有1.64%的降幅,与去年同期相比则增长216%。在成交金额上,10月份环比下降1.05%,同比增长147%。在成交均价上,10月份二手房的普通住宅(非豪宅及别墅)的成交均价为5728元,有14.88%的增幅。

  二手房成交以三房为主

  金信联行市场部经理林青平从10月份二手房销售成交数据分析认为,10月基本保持了稳定,波动不大,至于成交金额及成交套数略有下滑,是与10月份成交的豪宅减少有不少关系,成交户型也向小户型倾斜。主要原因是在10月份一手楼市推出了不少大户型单位,分流了不少有实力购买大单位的客户。另一方面,前段时间以来二手三房单位成交量大,比较笋的三房、四房单位基本被消化掉,而目前房价居高不下,都是促使小户型单位成交猛涨的主要因素。

  数据显示,10月份二手房销售成交套数基本与9月份持平,略有1.64%的降幅,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16%。在成交金额上,10月份环比下降1.05%,同比增长147%。在成交均价上,10月份二手房的普通住宅(非豪宅及别墅)的成交均价为5728元,有14.88%的增幅。在成交的户型上,10月份仍然是以三房单位为主,与9月份不同的是二房单位增长明显,增幅为70%,四房单位成交减少明显,降幅39%。

  启富置业总经理张霞分析认为,10月份交易量不大,市场相对较低迷。购房者观望情绪较浓,售房者期望过高,哄抬价格,而且近期有许多关于交易税费、银行贷款政策将变动的传闻,使得种种现象都不利于市场升温。

  成交均价稳定上扬

  由于经济能力较强的改善型买家的增多,令东莞二手房均价呈现稳步上扬的趋势。据了解,具有标杆性作用的东泰板块,在过去的三个季度里,中高端的楼盘成交不断增多,成交均价在5000~6000元/平方米以及6000~7000元/平方米的价位段,特别是6000~7000元/平方米的价位段份额在第三季度更是由第二季度的8%上升到25.5%。

  据合富置业专业人士介绍,除了改善型买家的增多令成交均价上升外,今年整个大市的回暖令整体楼盘价格的上升也是原因之一。

  从合富置业发布的二手楼市报告显示,东莞今年第一季度成交均价在4000~5000元/平方米的占比达45.9%,而成交均价在3000~4000元/平方米以及3000元/平方米以下的价位段也达21.6%以及14.4%,也就是说在今年第一季度,成交均价在5000元/平方米的占比超过80%。而在第二、三季度,成交均价在5000元/平方米以下的份额则逐季下降,由超过8成的份额下降到5成多。而刚好相反的是,成交均价在5000~7000元/平方米的占比则逐渐增多,第二季度由第一季度的18%上升到36%,升幅达一倍,到第三季度更是超过4成的比例,由此可见改善型以及部分投资型的买家在第二、三季度强势出击,占据市场相当的份额。

  买家理性选择相应盘源

  二手房除了均价上升外,买家也步入了理性阶段。虽然在十一黄金周新推楼盘吸引了不少买家的眼球,但不少买家也理性评估自己的经济能力,使二手房也得到相当的客源支持。

  合富置业专业人士介绍,在10月份,因应不同区域所推出一手盘源货量以及价位,二手市场所受到的冲击也不尽相同。如在旗峰公园以北一带,由于新推的一手盘源大多是豪宅,与周边5000~6000元/平方米的二手价位存在明显的价差,目标群体的不同令二手市场受新推盘源影响不大。

  区域买家群体分界明显

  从10月份的成交情况来看,不同的区域,其所拥有的买家群体都有明显的差异。据了解,南城区特别是西平一带的楼价向来比邻近的东城区要实惠,所以买家当中有不少是首次置业人士,而且多是婚房买家,特别是现时临近年尾,置业者当中不乏一些为了在新年前住上新房的买家,他们的目标多是总价在30万元~70万元之间的两房以及三房单位,未来世界花园是当中的热门之选。

  而在旗峰公园以北一带,10月份的买家多是为了改善生活,拥有湖景的大户型物业甚至市场稀缺的单位为他们的挚爱。而户型选择多、发展成熟的新世界花园是买家心中的“香饽饽”,但这部分的买家现时置业并不赶在年前入住,因为他们购置的大多为毛坯房。 (记者钟宏连)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