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员工“房生活”样本:城市很好 买房很贵——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外籍员工“房生活”样本:城市很好 买房很贵
2009年12月03日 15:20 来源:钱江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他们可能是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睛,一看就是“老外”,他们也可能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一开口,还是被人叫“老外”——“老外”没有贬义,在杭州,这几乎是一个带着点亲热劲儿的词,就像年轻、可爱的女孩,我们喜欢叫“姑娘儿”。

  Robert、Kati、Hannu,三位外企的外籍员工,他们中有地道的“老外”,有骨子里很中国但在国外学习、工作、生活十几年的华裔。不同文化的影响,多重身份的交融,他们对房子、对生活的理解是否与我们相同?

  Hannu Nikurautio:

  员工供不起房

  我压力也很大

  Hannu最近想在杭州买房。“我在杭州四年了,对这里很有感情。”他说即使以后回国了,还是可以到杭州来度假,“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我会感觉很好。”

  Hannu是诺基亚西门子杭州研发中心总经理,是1300多人的“老大”,虽然男人的收入与女人的年龄一样,是不能说的秘密,但想来在杭州买房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可是他却一个劲儿喊贵。“我之前住的九溪玫瑰园的房子,跟我在芬兰北部的别墅差不多,但这里买一套玫瑰园别墅的钱在欧路(芬兰一城市)同类地段,可以买四套。”

  员工们都在抱怨房价太高,买不起、供不起。Hannu的压力很大,他怕吸引不到最好的研发人才到杭州来,更怕培养出来的成熟人才流失。“我也问我的员工,为什么不租房?可他们说,如果决定在一个城市长期发展,租房子简直是在浪费钱。杭州是一个非常适合生活的城市,我很喜欢,现在我们能够吸引西安、湖南等地区的人才,但如何把北京、上海一些最好、最高端的人才吸引过来?这是一个问题。”话到这里,Hannu已经没有了说“我想在杭州买套房”时的轻松表情。当他的研发团队,他的高技术人才都在向他抱怨房价的时候,买房已经不单单是他们的问题,而是他这个“老大”的问题。

  诺西杭州研发中心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8岁,正是“成家立业”的时候,他们正直面高房价的现实,尽管他们的收入水平在同龄人中已经不算低。“如果杭州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更多吸引高端人才,特别是年轻的高端人才到杭州来创业的动力。”Hannu说,“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吸引人才的措施,城市也是一样,杭州的房价至少要与具有同等竞争力的城市保持一致,不能更高,否则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问题1:到杭州几年了?目前住哪里,您对居住状况满意吗?

  Hannu:2006年4月到现在。现在住逸天广场,今年6月份之前一直住九溪玫瑰园。搬过来主要是因为孩子上学比较近,学校就在对面,走路上学就行,而且我上班也方便。

  问题2:你对杭州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有了解吗?

  Hannu:我看过杭州不少楼盘,彩虹城、金色海岸,还有转塘那边的几个别墅,我不知道它们的中文名字,都是准备租房子的时候去看的。我只知道杭州的房价涨得很快,听说今年已经翻倍了,我的很多员工都在抱怨房价太高,他们买不起房了。

  问题3:您会如何形容房子与生活的关系?

  Hannu:房子是家人生活的地方,它是投资,也是未来。

  Kati Rasanen:

  “无房不婚”?有趣

  “你不知道,杭州的房子,无论小区有多么高档,房子面积有多么大,都只有三个房间,两个起居室,可我们有两个孩子!我找了好久才找到(合适的房子)!”Kati说,一开始她真没想到房间不够用会是个问题。按照他们的生活习惯,至少要四个房间才够用:两个小孩需要各自有独立的卧室,父母一间卧室,一间用作书房。如果再加一间保姆房更好。

  被她这么一说,好像真的是这样,杭州高端公寓的趋势之一就是面积越来越大,房间越来越少,甚至有140平方米只做一室一厅的户型——我们不会觉得房间不够用,因为大部分中国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

  据说芬兰的房价最近也在涨,虽然涨幅不那么快,但已经让Kati在芬兰的朋友感到担忧。“好在我们对购买第一套房的政策是非常优惠的。”Kati说,在芬兰,如果你是第一次买房,那么可以申请将父母的房产作银行抵押,贷到70%左右的房款,政府担保15%,另外的15%才是你首付需要的金额。“这样按揭的压力就非常小了。不过只有买第一套房子时才可以这么做。”

  Kati一家在芬兰已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因为拒绝了父母的资助,她和丈夫的贷款压力也不小。我很八卦地问,这是婚前买的还是婚后买的?Kati笑笑说,房子是婚后买的,但差不多是同一年。

  “听说过,杭州现在有‘无房不婚’的说法吗?”

  “真的吗?那太有趣了!”Kati说她与丈夫结婚前已经在一起生活了6年,那时候他们一直租房住,“这在芬兰很普遍”,决定买房与决定结婚一样,都是因为“准备好了”。“如果我们的经济能力不允许我们买房,面对由父母资助买房或者推迟买房计划这两个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Kati如此解释。事实上,她并不真的觉得“无房不婚”很“有趣”,她实在是认为这太不可思议。

  问题1:到杭州几年了?目前住哪里,你对目前的居住状况满意吗?

  Kati:近3年。现在住金色海岸,之前住湖滨公寓。在杭州找到合适的住处并不容易,因为我不是一个人来杭州工作,我的家人都过来了,我希望他们觉得杭州的生活与在芬兰的时候没有太大差别,特别是我的孩子们。所以我找房子的标准首先是安全,其次小区环境要好一点,有供孩子们游戏的区域,设施都要齐备(包括家用电器和中央冷热空调系统),金色海岸基本能满足我的要求。

  问题2:你在芬兰有置业吗?你身边的朋友或同事是否经常讨论与房子有关的话题?

  Kati:有,我们有一幢独立别墅。房子是经常谈及的话题,无论是在芬兰还是在这儿。我们家在芬兰的房子也还在还贷款,每年的按揭款差不多是家庭年收入的三分之一,那是我们最大的一笔开支。我能理解现在杭州人买房的迫切,房子确实很重要。

  问题3:你会如何形容房子与生活的关系?

  Kati:House不等于Home,更不等于Life,我需要一套好的房子,“好”的标准每个人不同,对我来说,它必须让我觉得温馨,让我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家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生活就在哪里,这与房子没有必然关系。

  Robert Xue:

  孩子买房,最好靠自己

  Robert是华裔,在国外生活了20多年,5年前回到中国创业,现在杭州外企。

  如果以有没有房子来判断一个男人的成功与否,那么Robert成功很早——1999年他就在波士顿的高级住宅区买了一幢带花园的独立别墅。“秋天的时候花园里的枫树红成一片,屋后甚至还有一个原生态的小水塘。”他说,这么一个占地面积约4亩的别墅,那时只要28万美金,2004年他卖掉的时候成交价是45万美金,收益率超过60%。

  45万美金,在5年前的杭州可以买一套相当不错的公寓,但要买他在波士顿曾经住过的那种别墅也已经不可能了。“2004年的时候中国的房价已经很高了,当时我就没看懂,按照中国工薪家庭的收入水平怎么能够支撑这样高的房价呢?所以从美国带回来的资金我全部用来创业了。”Robert穿着嫩绿色的纯棉衬衫,系黄色领带,“撞色”得很是大胆,少有超过35岁的男人还敢这么打扮,他身上有一种张扬的自信。

  如今Robert又新背了房贷,在上海买了套公寓,还贷压力远比当初买别墅重。“每个月要还2万元左右的按揭。”他说,为了这套房子,他一个人在杭州的生活就没有太高要求了。

  Robert是属于靠自己努力过上有房有车生活的人,问他,如果有一天,孩子要买房了,他愿意资助吗?“不会。”他说完又有点犹豫,想了想,他补充说,“看他年纪吧,如果20多岁的时候就要买房,我绝对不会伸手帮他,如果他已经40多岁了,还没有能力独立买房,那么我会帮助他。”在Robert看来,父母过早插手,只会让年轻人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失去独立奋斗的勇气和激情。“那可不是一件好事情。”

  问题1:到杭州几年了?目前住哪里,你对目前的居住状况满意吗?

  Robert:两年左右。在滨江大学城非常有名的垃圾街附近租了一间农民房,月租金500元,这里还比较方便,但综合条件真的不怎么好,居住的人员也比较杂乱。说实在的,我很难找到合适住处,环境稍微好一点、有物业管理的单身公寓就要1300~1500元/月,而且连网线都没有,性价比太低。

  问题2:你的朋友或同事是否经常讨论与房子有关的话题?

  Robert:当然,现在大家都觉得房价太高了。我朋友最近刚买了婚房,一室一厅的二手房,居然要50多万元,首付还是父母资助的。高房价让现在年轻人独立生活的能力变得很差,特别是经济上的独立,在国外我们通过个人努力就能取得成功,但在国内要求这一代年轻人完全依靠个人努力过上有房有车的生活,几乎不可能,也很不公平。

  问题3:如果你现在有30万元人民币现金,你会拿来做什么?

  Robert:买房子,当然是买房子,赶紧买房子。现在买房越来越难,越晚越买不起。

  问题4:你会如何形容房子与生活的关系?

  Robert:房子是与生活结合最紧密的东西。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