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籍大学生买套房全家返贫 有了住房没了幸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农村籍大学生买套房全家返贫 有了住房没了幸福
2009年12月21日 11:1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跳龙门”,上大学,拔出“泥腿子”成为“第一代市民”,是众多农村孩子的美好憧憬,也是含辛茹苦的农村家长们对子女的期望。然而在高房价的背景下,不少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却承受着巨大的买房压力,处境非常尴尬。

  “进城满怀喜悦,买房全家返贫!”在山东省青岛市一家公司供职的顾小琴叹气说,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实力普遍较弱,加上就业难、生活负担重等因素影响,高房价已成为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

  少拖累父母就是孝顺

  “我们着急买房,主要是房价涨个没完,担心以后更买不起!”谈起买房的初衷,刚结婚不久的顾小琴说。

  28岁的顾小琴老家在江苏省南通市的农村,2004年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与男朋友一起留在了青岛工作。去年8月,在各自父母的支持下,她与男友“集资”,在相对偏远的四方区买了套93平方米的住房。

  “之前,每月600元租了一间房住,生活倒能凑合,但一下班屋里除了人就是墙,确实很不方便。”顾小琴说,由于离青岛市主城区远,所买的房子周边环境不太好,但每平方米价格依旧高达5800多元。如果在主城区,每平方米售价8000元以下的房子基本没有。

  记者了解到,为了买房和装修,小两口花光了10多万元积蓄,顾小琴的父母与婆婆家也分别资助了2万元和5万元,其余全是银行贷款。“我对象也是农村孩子,双方家长为了我们过得好些,把有限的积蓄都拿出来了。眼下还贷的压力很大,不知道何时能报答老人们!”顾小琴说。

  在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中,像顾小琴这样的情况很普遍。

  “从小学到研究生念了18年书,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工作后还要让爹娘帮着借钱买房,想想都羞愧!”提起房子,29岁的张志军颇为感慨。

  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城郊农村的张志军,于2007年研究生毕业,目前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眼下,他和女朋友住在公司提供的一间小宿舍里,“每月租金只需50元,主要是图省钱”!

  据张志军介绍,他和女朋友每月的收入合计在5000元左右,但在青岛市最偏远的李沧区,房价也已涨到每平方米5000元以上。为此,他计划在李沧区买套60平方米左右的二手房。“新房哪敢想,买二手房也得贷款20万元以上,最低得还10年,想想心都慌。”

  由于刚工作,张志军积蓄很少,要买房必须同意父母出首付款的提议。他愧疚地说:“其实一多半钱是老人们向亲戚借的,以后只能好好工作,少拖累老人一点就是多尽孝心!”

  有了房住没了“幸福指数”

  啃父母、节衣缩食……高房价压力下,部分“第一代市民”为了生活,可谓绞尽脑汁。

  老家在潍坊市农村的朱建成,现年31岁,尽管他和妻子每月的收入接近5000元,却一直坚持租房住。他说:“青岛市的房价相对较高,与自己一样新进城的农村子弟大多处在夹心层,想买房就得把青春廉价‘当’给开发商,往往是有了房子没了‘幸福指数’,并且还会让父母背上经济、精神包袱。”

  34岁的布合,也是内蒙古巴林右旗走出的“农村娃”,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呼和浩特市将军衙署博物院工作,五个月前妻子刚生了孩子。布合说,为了孩子出生后能落户,2007年底他为了出生的孩子落户,咬牙买了一套66平方米的二手房,但也为此花光了3万元积蓄,欠了同学4.5万元债,并且背了10.5万元银行贷款。

  记者了解到,布合与妻子每月的实发工资约为3800元,扣除500元生活费、800多元育婴费、1428元房款等花费,其他全省下来也只有1000元左右。

  买房前后,布合一家的生活反差特别大。以前住宿舍,没有房费、物业费等开支,吃穿没啥压力,“如今买几斤菜都得思量。”

  自从有了买房计划,张志军和女朋友的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刚毕业时哪想过这事?一旦需要面对、解决这个问题,感觉心一下子老了不少,以前工作很轻松,现在更像是在支撑;以前喜欢啥就吃啥穿啥,现在只买生活必需品;以前盼着参加同学聚会等活动,现在能躲就躲;以前爱憧憬未来的生活,现在主要愁怎么多挣点钱……”

  “同学们也都变了,以前见面,聊的主要是生活、工作和憧憬发展,如今一张口就是房子、干私活赚外快啥的,好像都突然没了理想。”部分已工作三五年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说,说起来是“农转非”了,可大多数人都在为了套房子“挣扎”。

  住房保障应有一份

  农民家庭收入低、底子薄,因此白手起家甚至负债起家的“第一代市民”较多。部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认为,有份安稳工作的生存状态都是如此,对无固定工作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而言,又如何在城市扎根?

  青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赵新彦等专家分析说,与农民工不同,农村籍大学生承载着众多农民家庭的希望。他们的发展状况,相当程度上支撑着9亿农民的发展信心,也检验着一个社会的公平、开放、和谐程度。高房价对“第一代市民”的挤压效应,不仅会打击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社会发育也非常不利。

  专家们认为,安居是中国人的传统老观念,短期难以改变。如果有关部门出于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等因素,忽视包括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内的群体对高房价的感受与呼声,长期下去,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

  此外,长远看,地方政府也很难成为房价博弈的赢家。虽然维持高房价,短期内地方政府能获取土地收益、拉动GDP增长,但是房价持续攀升也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未来付出的社会和谐成本会很高。

  针对“第一代市民”尴尬的处境,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学所所长于光军建议,国家可以扩大一些救济性措施的覆盖面。例如,除了低保户等城市困难群体外,国家可以将新进城的农村籍大学生全面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从而缓解他们在住房问题上的压力。(记者任会斌、邓卫华)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