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部分银行收紧第三套房按揭 首付五成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重庆部分银行收紧第三套房按揭 首付五成了
2009年12月25日 13:34 来源:重庆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首付须五成

  利率上浮15% 还要查收入

  在国家开始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时,银行也开始主动调整多套房信贷执行标准。昨日,来自市内部分银行的消息表明:现在按揭购买第三套房必须首付五成了,贷款利率还要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5%。

  买房越多代价越大

  某银行南坪支行房贷部人士称,现在按揭购买第三套房必须首付五成,而且贷款利率要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5%。

  “在认定的时候也比较严格。”该人士表示,他们接到购房者的贷款申请以后,一律要进入央行个人征信系统查夫妻双方的按揭买房情况。即使以前的房贷全部还清了,只要有过贷款买2套房的记录,都要算按揭买第3套房。

  市内另一大银行房贷部人士也称,以前只要购房者的个人信用比较好,按揭第三套房一般按第二套房(即首付四成,利率上浮10%)办理,但是现在必须要按照首付成数跟着套数逐级上浮的原则,按揭第三套房必须首付五成,贷款利率一律要上浮15%。

  个人收入也是道槛

  对于贷款买第三套房的购房者,个人收入也是一道槛。市内某银行房贷部人士表示,即使购房者按要求交了五成的首付款,也接受利率上浮15%的条件,如果个人月收入的50%以上要用于还月供,其第三套房的贷款申请肯定不会获得通过。

  “严把购房者的收入负债比,是央行的硬性要求。”该人士称,央行早在2007年9月就有规定:借款人偿还住房贷款的月支出不得高于其月收入的50%。

  该人士表示,他们在接到购房者的贷款申请时,除了要求贷款者提供单位出具的月收入证明外,还要向贷款人单位核实,甚至会要求出示代发工资银行的存折以证明其收入的真实性。

  对外地人审批更严

  市内某银行房贷部人士表示,他们对外地人入渝买多套房的贷款审批更严格。

  “那些既没在重庆工作,又没在重庆做生意的人,突然来办多套房按揭要受到限制。”该人士表示,他们接到外地购房者的多套房按揭贷款申请以后,会详细了解对方在重庆买房的目的。那些在重庆买了房又要走的人,即使月收入能够达到要求,申请贷款时也会吃闭门羹。

  房贷政策并没改变

  尽管部分银行在执行多套房房贷政策时更趋严格,但市内某银行房贷部人士还是称“当前个人房贷的政策基本面并没发生改变”。

  在该人士看来,早在2007年9月,央行和银监会就对多套房的信贷政策出台了明确的精神,即“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而且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应随套数增加而大幅度提高”。

  “明年的整体形势可能都会抑制房市投机。”该人士分析,从国家最近连续出台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来看,国家明年会继续支持、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房。但对贷款购买多套房,在上面没有出台新政策时,只会严格按照以前的政策执行。

  分析》》

  房市投机

  将受遏制

  “对于贷款炒房的人来说,这肯定是一个坏消息。”重庆洪基房产人士称,银行把按揭第三套房的首付提高到五成,提高了贷款炒房的门槛,对房市投机会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在该人士看来,现在投资者按揭买第三套房,主要受两方面的不利影响。

  首先,本金需求增大了。以买一套60万元的房子为例,以前自己只需付24万元,另外36万元找银行贷款,现在自己要付30万元,“对于那些对银行信贷依赖度比较大的炒房者,提高第三套房首付比例无疑是个大的打击”。

  其次,贷款成本增加了。以前按揭第三套房的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10%,即按照6.534%的利率计算贷款利息;现在为基准利率上浮15%后,要按6.831%的利率计算贷款利息,相当于一次性加息0.297个点。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按揭第三套房的首付比例提高,对房市的整体投机行为遏制作用有限。一方面,由于一些炒房者的资金实力比较雄厚,所以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度并不高,这类投资者在炒房族中占比可能不小。另一方面,从中长期来看,房价会呈缓慢上升趋势;如今增加的按揭买房成本,可能仍然没有房价上涨带来的收益多。 (记者 张彬)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