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房地产市场回暖:催生新一轮泡沫?——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如何看待房地产市场回暖:催生新一轮泡沫?
2009年06月12日 12:41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继4月份微升0.02点结束连续16个月环比回落后,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环比又上升了1.18点。统计显示,1至5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165亿元,同比增长6.8%,增幅比1至4月份提高1.9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46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5%,增幅提高8个百分点。数据似乎在验证房地产市场回暖的说法。

  现实情况果真如此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业内多数专家和市场人士的认可。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在政策的推动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积极的变化,但就此断言市场已经开始回暖为时尚早。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数字虽然体现出了市场近期的暖意,但从整体市场形势来看,仍是基于去年市场整体销售过低之上的销售反弹,是部分刚性需求的释放,属于正常的市场自我调节,不能看作市场就此回暖的信号。”

  易宪容的观点是,决定未来市场走向的关键因素仍是开发商的态度和消费者的信心。应该说,在政策的推动下,楼市成交量的不断放大,一定程度上表明消费信心回稳。然而,与消费信心有所好转相比,投资信心尚显不足。

  数据显示,作为象征开发商投资意愿的指标,如房屋新开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土地开发面积等指标依然呈下降趋势。5月份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3.5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6.2%,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987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6%;完成土地开发面积884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3%。“这充分表明投资增速仍然处于低位,未来仍面临进一步衰退的隐忧,房地产市场真正实现增长仍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国信证券分析师对本报记者说,此次回暖并非另一轮房地产景气周期的开始,几个关键数据说明,房地产业仍然处于衰退期。

  “土地成交的数字最关键,它能直接反映出开发企业对市场的预期,5月份完成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开发面积同比下降,已经充分体现出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买热情的下降,直接表达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未来市场的看空态度。”易宪容这样强调。

  据介绍,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空置量仍然很大,房地产市场目前处于去库存化的关键时刻,商品房热销没有能够完成去库存化的过程。“即使现在销售压力有所缓解,但消化了这些产品之后,再开发的新产品能不能继续保持良好的消化状态还不好说,因此让老百姓拥有持续消费力才是解决房地产市场现有问题的关键。”中信证券行业研究员给出了这样的分析。

  众所周知,今年以来,为了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5月27日,国务院宣布调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普通商品住房项目投资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从35%调低至20%,证券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资本金比例下调利于行业复苏,对于房地产企业是重大利好,将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此外,研究开征物业税等政策措施都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普遍表示,房地产市场回暖最终取决于经济基本面。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不能轻言国内经济已经明显复苏,楼市回暖的根基是不稳的。近期公布的数据也显示,我国经济开始显露出复苏的势头,但距离全面复苏还有一段时间。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CPI和PPI同比仍然下降,而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1至5月,我国外贸出口值为4261.4亿美元,同比下降21.8%,5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641.3亿美元,同比下降25.9%,环比下降3.9%。降幅比今年前4个月累计同比降幅加深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降幅加深5.9个百分点,进口降幅收窄3.6个百分点。显然,外需形势不容乐观,反映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依然处于比较困难的时期,经济运行的压力依然较大。显然,在没有实体经济强劲支撑的背景下,单纯由投资和投机推动的行业复苏和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不可持续,只能是催生新一轮房地产泡沫的出现。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尽管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6%,但与4月份相比降幅缩小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房屋价格环比继续小幅上扬,5月份环比上涨了0.6%,涨幅比4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消费者购房信心略微恢复而开发企业投资信心依然不足的大背景下,企业的提价行为无疑会打击刚刚出现好转的楼市。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