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并非所有楼盘都是财富“避风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业内:并非所有楼盘都是财富“避风港”
2009年07月01日 16:29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世界范围内的通胀预期似乎已经形成。国内5月份统计数据显示,目前CPI和PPI增速继续维持双负,下半年预计将经历通缩向通胀的转变,在此过程中通胀预期将不断被强化。

  近日,更是有传言称央行有可能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据新华社报道,受此消息影响,银行类个股一路走强。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国内流动性依旧充裕,以股市、楼市和大宗商品等为主的资本商品将得到更多配置。各界专家认为2009年下半年,经济将在固定投资、消费以及去库存压力减轻等多引擎的推动下继续回暖。

  从通缩再到通胀预期,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有下降之忧。房地产作为最重要的资产品之一,可望成为财富的避风港。

  从老张的烦恼说起

  “最近老是担心家里的存款会越来越不值钱,”市民老张有一笔40多万元的存款是留着给儿子做婚房用的,眼看着春节过后房价越涨越高,老张坐不住了,致电上海买房呼叫中心,想知道会不会真的出现“钱不值钱”的情况,以及现在可不可以出手了。

  老张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随着国际油价快速上涨,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再次调高,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加大;加上国内投资信贷增长加快,预期国内生产和生活消费价格随后将逐步触底回升,物价重拾升势。对于股市,A股上证指数在这轮反弹行情中,幅度非常高;特别是进入6月,市场出于对通胀的预期,投资意愿明显加强,资金大幅持续流入。

  “近日,不少买房的客户更多是出于资产的保值,而不再过于追求增值。”一位常年活跃在一线的操盘手告诉《新民楼市》。

  为什么房地产是避风港?

  “在通胀预期加剧的情况下,选择能够抗风险的投资产品尤为关键。”上海市房地产经济学会副会长印堃华表示,“相对而言,黄金、股票、房地产的抗通胀效果较好。其中房地产是唯一兼具了使用功能和投资功能的产品,无疑成为了防范风险的最佳产品之一。人们认为房地产可以保值,所以进行购买。而且,这几年稳中有升的房价,更坚定了人们房产可以升值的信心。从近期楼市的表现来看,房产保值升值特点促使刚性需求和投资需求都在持续加快释放,给这轮反弹行情注入新的动力。”

  印堃华的观点,也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房地产系华伟教授的赞同。在华伟看来,目前出手购房无论对于投资还是自住均是两全之选。“对于投资需求而言,适时选择高升值空间的房地产产品投资,不仅能够规避通胀造成的资金缩水,还能分享资产价值增长,同时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刚性需求而言,如果能力所及,目前出手购房仍然是好时机。”

  “现代社会,尤其是纸币的发行与黄金脱钩之后,房地产已经为无数的研究和事实证明:投资房地产是对抗通货膨胀的最佳手段。”华伟说道。

  选择房产切忌“一刀切”

  最近的热点无疑是“莲花河畔景苑”一栋在建商品房的倒塌。该盘去年12月开盘时均价为12000元/平方米,今年5月之后已经涨到了最高约18000元/平方米。然后,一切在上周六7号楼轰然倒地之后发生了变化,该盘有多位业主担忧自身安全要求退房,之前所谓的保值增值预期,更多成为水中花月。

  网上房地产显示,该项目开发商上海梅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仅800万元,资质发证日为2000年10月1日,有效期至2004年12月31日,显然开发商资质早已过期。

  莲花河畔景苑无疑只是极个别的情况,但是无论如何,购房者在选择物业时注意开发商的品牌资质、产品质量等都是应有之义,否则不仅避不了风浪,甚至被迫引向风口浪尖。

  怎样的房产能“避风”

  目前市场态势下,“单纯的价格到位”已激发不起购房者的兴趣。要价格与价值对等、甚至价值超越价格的房子,购房者才会出手。据悉,浦江华侨城2期自3月28开盘以来,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创造了热销五百多套、总销金额突破10亿元的奇迹。绿地21城·逸涛郡自5月16日收官公开迄今持续热销逾1.5亿元。

  在被问及要保值增值,楼盘需具备哪些要素或特征时,印堃华认为:“楼盘的整体规划、景观、配套、交通、开发商的品牌、物业等等都是关键。而开发商在这些方面所做的投入往往都是些看不见回报的,在为产品塑造一个更新的理念,打造超越产品本身的附加值。”

  同策资深分析师倪晓玲分析,“楼市‘硬通货’,它的价格跟品质是否对等?我觉得保值楼盘除了品质、地段、物业、配套等因素外,还有就是品牌的延续性。当然,回到住房本身,主要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第一是建筑物本身的质量;再者就是对于业主来说,居住在其中,是否方便、安全、舒适?最后从规划设计来讲,房子所处的地段,是不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方向?这些都很关键。”(程宁)

【编辑:李妍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