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频现土地市场 业界热议"国进民退"现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地王"频现土地市场 业界热议"国进民退"现象
2009年07月23日 14:29 来源:深圳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地王”争夺战再现中国土地市场。

  2007年各地房价的疯狂上涨带动了土地市场火爆,而随后在楼市转入低迷的一年多时间里,全国土地市场也进入冬天,2008年土地流拍事件和底价成交的现象时有发生。伴随今年春天各地住房销售的回暖,沉寂了一年多的中国土地市场再度火爆,开发商疯狂拿地的一幕又重现土地市场。

  6月26日,中国电子集团下属成都中泽置业刚以19.6亿元竞得朝阳区奥运村乡住宅地,成为北京“地王”。

  6月30日,中化集团下属中化方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一拍成名,以总价40.6亿元、地上建筑面积单价1.6万元/平方米的价格在北京拍得“广渠路15号地”,成为北京“新地王”。之外,广州城建集团6月标下今年广州“地王”,溢价高达154%,保利地产6月下旬以38.1亿元摘得内地市场备受瞩目的重庆鸿恩寺地块。

  一个共同特点是,这些企业都有着国企背景。除了一直大手笔拿地的保利、绿地、中海、中粮地产、招商地产外,中铁、中冶、中化、中国电子集团等大型国企纷纷踏进土地市场。

  近段时间来,“国进民退”更是占据各大地产媒体首要位置,成为房地产业最受热议的话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水涨船高,房地产是否会重现2007年的疯狂国企强势进攻房地产市场,民营企业如何应对?“国进民退”是否会造成国有企业对房地产市场的垄断,不利于市场的正常运作?本期邀请多位业界人士共同探讨房地产土地市场“国进民退”现象。

  国企抢“地王”推高土地价格

  英联不动产董事长 郭建波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推动及楼市回暖给市场注入了活力,尽管前景不明,但众多开发商的信心回归,将进一步刺激楼市回温。本身就不大“差钱”的央企,信贷资金的流入,让企业的流动性更为充裕,这也让国资企业拥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便有更多资金投向地产业。

  经过2009年上半年的楼市热销,房地产开放商资金回笼,此轮不仅国企高价购地,民营等大中小企业也会购地,可能再次制造楼市泡沫。但泡沫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泡沫有风险也会有利润,地产商追求利润、投资者和炒家想要通过投资获利,价格走高对二者来说都是利好。开发商及投资客也不能过于乐观,不宜囤积过多库存,快进快出的策略应对变化迅速的房地产市场。

  随着国企此番强势进攻,推高了土地价格,水涨船高有可能推动周边区域房价,市场的格局和供应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中小房地产企业可以采取跟进策略,降低风险进入市场获取利润。市场不可能完全公平竞争,价高者得符合市场运作。随着话语权的集中,囤积大量土地的少数大开发商把握定价权,垄断将更加集中。

  在上半年宏观政治金融形势的不可预见性加大的市场背景下,股市波动较大,除了黄金等防御保值性的需求外,随着楼市价格的理性回归,不动产投资仍然不会降温,2009年下半年市场可能继续升温。

  民企突围二三线城市

  潜龙地产产营销总监 王毅刚

  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金融政策,使得中央或地方国资背景的企业不仅手头有大量的闲钱,而且还可以获得高额的银行授信,能够集结巨额的运作资金。这一轮竞争中,行业面临重新洗牌及行业整合。像万科等一些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民营企业,在市场中不占优势。

  从国际上来看,众多行业都是几大集团垄断市场,像中国房地产市场混战的局面不常见,尤其像深圳市场上有几百家房地产商的情况更是少见。金融危机笼罩全球,危机中潜伏着机遇,楼市回暖,众多企业都跃跃欲试。国资地产商抢占地王,股份制等房地产公司也不会错过机会,抢占市场份额。国资地产商短期垄断市场不太现实,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将维持现阶段的竞争局面。

  我国现在房地产市场还是发展过快,一线城市存在较大楼市泡沫,需要平和过渡,现时饱和市场供应有待消化,短线可获利。我国城市化率还是较低,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和较多的市场机会,实际很多民营企业家都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相比于一线城市的天价地,二三线城市因为土地量多,价格很低,同时,大城市来的开发商也非常受当地政府欢迎。

【编辑:李妍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