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半收入可买房目标戳破房价肥皂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六年半收入可买房目标戳破房价肥皂泡
2009年09月11日 07: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日前,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亮出重庆调控房价目标:一个正常就业的普通家庭,6.5年的家庭收入可买得起一套中低档商品房。同时,黄奇帆对“如何让房价停留在合理区间”作出说明,政府“要控制地产投资总额,以免大量热钱涌入地产业,导致房地产泡沫”。

  此言点燃无数重庆市民的购房希望,甚至有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网民高呼“我要去重庆”。人民网网友“一二三五”称,重庆的房价目标“是中国房地产业开张以来,最为具体、最为明确、最能鼓舞百姓的调控目标”。当然,也有网民对该目标能否实现将信将疑,担心黄副市长的豪言壮语终究变成镜花水月。

  网民恐房价目标成“画饼”

  部分网民对重庆提出的房价目标并未表现出太多乐观情绪,“如何落实”是他们最大的疑惑。

  “良好的初衷并不一定能够都能办好事。问题的关键在于目标能否得到落实。”深圳新闻网刊载作者孙显炬文章指出,高房价有着复杂的原因,地价因素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房价成为脱缰之马的今天,控制地价能在多大程度上抑制房价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要落实目标就需要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表。目标能否得到落实?何时得到落实?这些无疑是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

  新浪博客博主“喜文”进一步补充道,重庆调控房价的目标是一种纠偏,这种纠偏很难。第一,重庆不是自己的重庆,是全中国的重庆,如果全国不一齐调控,单一个重庆市调控,很难实现既定目标,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难以解决,如“炒房团”问题。第二是通胀的问题,通胀和经济危机造成了大量的资金,背后城市化进程又造成刚性需求,必然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房市,从而冲高房价。

  此外,有网民提出,从重庆的实际情况出发,“6.5年收入买一套房标准还是太高”。

  搜狐博客博主“牛刀”表示:“看上去,6.5年正常就业的普通家庭可买得起中低档商品房,既不夸大,又没有强行降低标准,是个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房价收入比。实际上不符合楼市的实际情况。”

  房价原来可降

  尽管对于房价目标的实现暂且存疑,许多网民还是不禁感叹,原来降房价是可能的。

  “这几年房价猛涨,涨到什么程度?涨到已经没有哪个部门敢说降房价的事了,沾点边都不敢说。不是有一些预言降房价的经济或社会人士,都被房价连番上涨搞得很难堪吗?于是大家都说房地产属于市场经济,所以有它的规律,当然它在中国的规律就是只涨不跌,除非哪一天开发商大发慈悲愿意降点价。按这些说法,住房是买了就赚,所以不断上涨,对大家也都更好。”新浪博客博主“桥东风语”赞道,“国内终于有一个地方政府明确提出控制房价,令人称奇。此举等于直接宣布国内关于房地产关于房价的种种谎言的彻底破产。”

  搜房博客博主“韩令国”表示,重庆6.5:1的房价收入比并非不能实现,如果政府肯合理控制土地溢价,加大土地供给,又能有效抑制投机,合理去控制开发商定价,完成这个调控目标可以说只算是小菜一碟,就类似石家庄一直没有下力调控过房价,但是房价依然比较低一样,只需要让商品房失去投机与投资的属性,让其回归居住的本能,房价就是想涨也涨不了。所以最终的问题是政府能否放弃土地增值的利益,舍不舍得让商品房市场丧失投机属性,能不能制止游动资本对商品房市场的渗透,肯不肯杜绝腐败对房地产市场的干扰以及适当的减除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并合理的将土地收益分配到百姓手中。

  控房价,不该重庆独自唱戏

  各地网民纷纷发问,重庆已然表态房价可控,其他城市是否可以效仿跟进。

  网民“一二三五”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发帖指出,如何尽快让百姓实现的“住有居所”梦想,有困难有难度都不假,但在我们当前国富民穷的状态下,真的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就看政府为民意识强不强,为民解忧的心情迫切不迫切。重庆能够提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措施,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样的目标措施,让百姓看到希望,让政府有点困难,也不见得会让房产商破产。只不过是,政府把百姓安民当作了最大的政治、最重要的追求,由此产生的对市场的干预是非常必须的,否则还有什么叫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当然,要实现百姓“住有居所”的目标,从某种程度上看是无止境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对百姓的要求在提高,百姓对居所的要求也会变化提高。对此,政府在制定目标措施时也必须有充分、全面的考量,做到方向是正确的,规划是科学的,目标是具体的,措施是可行的,效果是明显的。要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政府的真心、信心、决心和恒心。总之,中国的房地产需要摒弃让穷人走开的极端心态,既要让房产商体会到奋斗者乐趣,也要百姓分享房地产业发展的成果,这才是地产业健康发展的真正含义。 (记者张小洁整理)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