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蜗居之痛“问诊”更要“开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解蜗居之痛“问诊”更要“开药”
2010年03月04日 16:3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两会的时间毕竟有限,针对各种民生问题的建言,更应该着眼于制度性和全局性的解决办法。不仅描述“症状”,更应该开出“药方”,拿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并追踪监督实施的进程,方能促进问题的真正解决

  楼市话题,这个每年两会的“老面孔”,今年又卷土重来。当然这并不意外,过去的一年,是房价上涨最快的一年,一部《蜗居》,让房奴之苦、楼市之乱、拆迁之烈暴露无遗。温家宝总理说,我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呼应这一现实,在全国政协委员已提交的各项提案之中,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提案几乎占据半壁江山。(3月3日《中国证券报》)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代表、委员也纷纷发言,“会诊”高房价。

  公众对蜗居之痛的体认,源自切身体会和活生生的现实。代表、委员当然无法回避民生疾苦,把这些声音带上两会,也是民意的期待。然而,我们期望看到两会上讨论楼市,不仅限于对社会情绪的简单迎合,或“晾晒”自己的蜗居经历,或痛陈楼市种种乱象。这样的体验,我们已够痛彻,这样的抨击,我们也见过太多。当然,代表、委员也是公众的一员,现身说法没有什么不对。但与普通公众不同的是,他们有进行视察、调研的法定职权,他们的意见能够直达最高权力机关和决策层。因此,当看到一些代表、委员仍停留在房价是不是太高、楼市有没有泡沫等问题的层面而争得不可开交,难免让人遗憾。

  在回应网民的蜗居焦虑时,温家宝总理郑重表示,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有决心把房地产市场管好,并提出了政府在增加保障房供给等4个方面的措施。呼应总理的承诺,代表委员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管好”上。对于房价成为“脱缰野马”的原因,各种分析已经很多,有的已触及实质。比如,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金融机构对地产的偏爱等。人大有立法权、有预算监督权,代表、委员有法定的批评和监督权,目前,这些权力还未被充分激活。

  在保障“住有所居”上,代表委员完全可以运用法定的权力,用好“最大的话语权”,提出住房保障法的立法建议或建言,对保障性住房投入不足提出质询或批评,对房地产税费调整、财权事权的均衡提出改进方案或建议。

  在两会代表、委员中,也不乏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负责人,人们难免会追问,在他们的管辖范围内,保障性住房投入完成得如何,楼市调控是否得力,是否也对“土地财政”甘之如饴。有多少人像总理一样,知道蜗居的滋味,并能够下决心在一定时间内把问题解决好。

  意见、建议或建言献策的质量不高,一方面是因为个别代表、委员没有深入调查研究,缺乏对某一问题的长期关注,拿不出有力的数据和事例,临时起意成急就章;另一方面,或许囿于自身利益,缺乏为民代言的意愿和动力,凡事不愿“说得太细”。

  质量不高的提案、议案,虽吸引了眼球,但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会影响两会的效率。或许,这也是住房、养老、教育等“老面孔”年年上两会、年年成热点,但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两会的时间毕竟有限,讨论各种民生问题,虽不是两会的核心议题,但却是公众最为关注的焦点。因此,针对各种民生问题的建议、建言,更应该着眼于制度性和全局性的解决办法。不仅描述“症状”,更应该开出“药方”,拿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并追踪监督实施的进程,方能促进问题的真正解决。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