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调控将剑指房地产和过剩行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产业调控将剑指房地产和过剩行业
2009年12月24日 08:4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2009年成功实现“V”型反转之后,中国经济预计将在2010年迎来宽松的国内外环境。2010年,除了稳定房地产业健康平稳运行,淘汰落后产能和推动兼并重组的力度有望加大,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加快落实。

  房地产 适度调控

  在2008年底一系列刺激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从“冰点”到“沸点”的转变。尤其是接近年底,“地王”频现,房价猛涨,许多地区房价已经超越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房地产“泡沫化”倾向明显。

  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四海认为,房地产开发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如果中国不及时调整房地产行业,将会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更有可能把中国拖入滞胀的困局。此外,房地产占据了太多老百姓的消费支出,从而抑制了其他消费行业的增长,不利于扩大内需的实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明年如果以房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升过快,有可能引发政府进一步调控,一旦调控过猛,房价是下来了,经济增长率也会很快下滑。因此,稳定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事关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大局。

  12月,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若干政策为明年的房市确定了基调:一方面支持住房的自住和改善需求,一方面抑制投机性购房。之后,五部委联合发文,明确开发商以后拿地“首付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款的50%”。

  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朱中一认为,在通胀预期下,高房价抑制了大部分自住需求,而投资和投机性需求的比例很高。

  长江证券报告预计,抑制高房价,除了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外,还需要政策配合,预计在非法囤地、地产企业资本市场融资以及打击捂盘行为等诸多方面都会有相关政策出台,未来调控将进入常态。

  高盛同样认为,预计政府下一段时间将继续颁布更多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但考虑到政策对房地产的控制要比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他投资活动的难度大得多,因此政府在政策选择上会非常谨慎,以免发生2008年紧缩过度的情况。

  产能过剩行业 加速整合

  除了稳定房地产市场,明年政府的产业调控指针还将拨向产能过剩行业。国家发改委日前指出,控制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则是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日前表示,2010年要进一步提高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产业在能耗、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准入门槛,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项目的审批管理。

  但控制新建项目易,淘汰落后产能难。落后产能不仅关系到地方政府的GDP,还关系到税收和就业,地方政府往往充当了落后产能的保护伞。为此,李毅中表示,明年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要“推动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突出抓好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节能减排。按照国务院提出的目标任务,制定分行业实施方案,将钢铁、电解铝、水泥以及电石、铁合金、焦炭等行业2010年度淘汰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

  此外,工信部表示,要推动出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指导意见,严格执行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法律法规,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落后产能加快退出。

  分析人士认为,落后产能之所以能和先进产能竞争,主要是由于在土地、环保等方面存在大量的地方让利,因此在价格上具备一定优势。一旦严格执行环保、节能等指标,过剩产能的竞争力将大打折扣。

  兼并重组是淘汰落后产能的主要方式,工信部表示,将尽快制定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出台钢铁、有色、建材、汽车、船舶等行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协调财政、国土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出台针对性配套政策,消除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障碍,减轻企业重组成本。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认为,前几年,兼并重组一直推行不顺,主要是没有解决好税收、土地、债务处理、职工安置等突出问题,另外地方政府有抵触情绪,下一步出台的配套措施,将着重解决上述问题,统筹考虑加大对淘汰落后产能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给予支持和奖励,对经济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给予适当引导。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