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对政经社会层面影响大 严控成当务之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房价对政经社会层面影响大 严控成当务之急
2009年12月24日 14:3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这是否预示着明年房地产行业不会出现太大的政策调整?近年来中国房价高涨不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会有哪些影响?

  储成国:今年的房价虚高是有其特殊的原因,07和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恐慌使得很多消费者持币待购,不敢贸然进入房地产市场,09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企稳以及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开始建立,前两年的需求在今年集中释放。而开发商由于在07年、08年的时候开发速度减慢,导致09年房地产的供应不足,供需矛盾使得今年房价虚高。另外,从人均可用耕地比来看,中国拥有前世界23%的人口,但是我们只有全世界11%的居住用地,这种现状也支撑了今年,以及明年的高房价。

  张红星:房价的飙升一方面源于对房产的投资和投机行为,另一方面也源于地价的不断上涨,地价在房价中已占据较重的比重。例如,南京新区的房价在每平方米七千元左右,但随着该区域地价的不断上涨,频频出现地王,楼面地价被抬高到原有房价以上,实际上这些地王给这个区域重新定了价,周边房价很快被哄抬到一万五千元以上,目前市区中心地段房价已近三万,同期增幅接近翻番。这个房价不是真正的购买力所支撑的,也不是真正的供需关系所形成的均衡价格,而是地王效应所带来的泡沫和虚火,是地王扰乱了这个均衡市场的价格,如果这个明显存在不合理因素的价格无法支撑下去,势必酿成大起大落,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稳定的房地产市场,再讲严重一点,目前的房价飙升,供需失衡将使房地产市场隐含着崩盘的风险。

  地产事关民生,公众非常关注。不可否认,拿地是市场行为,是由买卖双方决定的,但是供应方是政府,政府就不得不考虑民众的意愿,不得不把市场的规范和社会的和谐作为重中之重。若想有效地治理房地产市场的乱象使之回归常态和理性,当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以整治,但是打击开发商囤地、避免地王频现已成当务之急。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受限于GDP增长和金融稳定的两大目标下,对于房地产市场大的政策调整一时难以出台,但地方政府理应在遏制房价的飙升上采取有效措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对现行的土地招拍挂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建议在一定时期内城市分区域地对房价设定最高限价,并以此为先决条件和前提进行土地的招拍挂,这样既可有效扑灭房地产市场的虚火,避免地王现象频现,使飙升的房价回归到一个理性的轨道,可给房地产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杜永茂: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以货币驱动的经济增长几乎难以避免地会带来资产泡沫的积累,这种资产泡沫明显表现在房地产市场的无序和房价的疯狂飙升上,而且这一乱像所引发的社会上的批评声浪越来越高,如任其蔓延下去,对于刚刚从经济危机中恢复的国民经济必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不可避免地破坏商业合理运行、扭曲国民心态、失范地方政府行为,甚至有损社会和谐和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周西柱:近期的迪拜危机让全球市场惊出了一身冷汗。相比国外,国内楼市的泡沫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目前的情况是,政府忽视推动老百姓住房福利水平亟待提高的市场,逐步形成由消费为主导的市场转变为以投资为主导的市场的畸形发展,这一问题的严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但是在利益博弈的复杂情况下,单纯依靠政策的微调已难以左右房地产的走势,地方政府应该摆脱卖地财政的生存发展模式,在目前的特定情况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给予应有的干预。

  另外,必须强调的是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放在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财政、金融和土地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信息显示,这一问题已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对开发中低价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项目态度不积极,有的甚至以拆迁困难、开发成本高为由放缓进程,这也是背离了中央精神和民众意愿的,为此,中央政府应将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目标,这既对遏制房价飙升能起到积极作用,也必将受到广大民众的衷心拥护。 (记者 陈圣莉)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