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住房仍牵动民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2010:住房仍牵动民心
2010年01月13日 09:09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元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指出,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11条措施。

  引人关注的是,国办这次明确了二套房贷的首付比例不得低于40%,规定金融机构在支持居民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同时,要严格二套住房购房贷款管理,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

  首次置业者的利益边缘化

  房地产市场将购房消费者划分为三类:首次置业群体、改善性需求群体和投资需求群体。

  据新浪乐居和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合作最新发布的《2009年第3季度购房者信心指数研究报告》显示,三类人群购房信心指数中:投资置业者的购房信心指数最高,为107.60分;改善性需求购房信心次之,为103.65分;而首次置业群体的购房信心最低,仅100.5分。

  专家分析认为,首次置业群体对目前高房价环境下买房的消费环境信心不足,如果推迟半年再买,自己的购买力信心又在减弱。

  2009年初,两会期间出台了居民购买二套房享受首套房优惠的政策:对已贷款购买一套住房但人均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申请购买第二套普通自住房的居民,首付比例由四成降为两成,贷款利率由基准利率的1.1倍优惠为0.7倍。该政策使属于首次购房者失去了政策优势,削弱了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009年初,执行3年多的“90/70”政策陆续在全国解禁,开发商通过建造更大的房子,追求高额利润,因而可供刚性需求选择的新盘很少。根据北京市商品房交易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11月12日,市场可供销售的现房和期房套均面积分别为146.6平米和127平米。

  小户型的供应在市场上渐趋式微,作为其主要消费群体,首次置业者在市场上愈加被边缘化。首次置业者多数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工资赶不上房价涨的快,“攒钱买房”不现实,更多的刚性需求人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保障性住房。

  调查显示,首次置业群体的“两难”还表现在购房紧迫感最高,但购买能力最低。两成多人群希望在3个月内购房,刚性需求显著。最需要房子的群体,却在特殊环境下受到市场冷落;购买力捉襟见肘,却赶上房价高歌猛进的时代,首次置业者的尴尬可见一斑。

  根据国办11条精神,“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中央将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适当提高对中西部地区廉租住房建设的补助标准……”随着保障性住房的落实,对于首次置业的消费群体的居住困境将会有所缓解;政府若针对首次购房者推出新的优惠政策,都将对激活首次置业消费市场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棚户区改造正在进行

  元月8日,住建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采取财政补助、银行贷款、企业支持、群众自筹、市场开发等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

  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底,全国居住在各类棚户区中的家庭共1148万户,其中城市棚户区744万户,国有工矿棚户区238万户,林区和垦区棚户区166万户。这些家庭中,有681万户为低收入住房困难户,467万户为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户。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福利工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甘肃省白银市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之一,素以“铜城”闻名,该市将2010年定为“棚户区改造攻坚年”,该市白银区从今年开始,将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城区14个区域的棚户区改造建设任务,2010年完成总体任务的70%,而白银区棚户区改造任务占全市的80%以上。

  数据显示,2010年黑龙江全省非煤矿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面积1500万平方米,煤矿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面积321万平方米,林区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面积590万平方米,垦区危旧房改造开工建设面积725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10万户。到2009年11月底,黑龙江“三棚一草”改造建设完成投资648.3亿元,开工建设面积5610万平方米。到年底,全省50万户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住进干净温暖的棚改新区。

  2009年北京市最大的一处棚户区改造工程——门头沟区采空棚户区改造启动,7平方公里的棚户区将化为片片城市绿地,8.5万群众将告别低矮的平房搬入新居。

  据了解,门头沟采空棚户区改造工程计划投资86亿元,历时7年完成,并按照“一年启动、三年见效、五年基本完成、七年全面完成”的时间表进行。

  据介绍,该区将把采空棚户区改造连同城市危旧房改造一同实施,涉及群众8.5万人,全部工程总共约需160万~180万平方米的安置用房,安置用房主要以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

  为生活便利老年住户想回迁

  对于早已从贵阳一家破产的三线企业退休的曹大年夫妇来说,送旧年迎新年的这段时间他们心理感觉很累,原来,他们20多年的住宅要拆迁,老两口都是八十出头的人了,三顿饭都是勉强凑和,哪有力气搬家呀!

  这事儿就由女儿们来忙乎,大女儿用一个月的时间为父母找到一套80平方米的一楼商品房,简单地收拾一下,就可以让老两口搬进去了。趁着元旦期间,远在四川成都工作的二女儿特地请假回家帮助父母收拾。看着女儿利索地把家里的旧物痛快扔掉,母亲心理很不好受,为此已经跟女儿吵了几次。在孩子们看来连收破烂的都不要的废物,对于老人来说全是有着记忆的历史。

  新房子比老房子大而规整,但仅一刻钟车程的距离也使他们要回去看老朋友、老同事成为难题。对于老人们来说,“朋友犹如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稀”。老先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出去买报,一来可以运动一下,二来可以跟老熟人聊聊天。老房子与职工医院仅隔一条马路,有个头痛脑热,一迈腿就到了。老房子所在地将来要建成一条商业街,如果再搬回去要等三年后,两位老人从感情上想回迁,但已年近九十的人了,三年后的情况谁能说的准呢?所以,一个安定的居所对于老人们来说是当下最现实、最安全的选择。

  搬家不得不离开原有社区环境,让老人们闷闷不乐,联想到对城市养老问题的调查,超过七成的老人都认同居家养老,那些被迫迁出居住地与儿女一起生活的老人,往往物质条件丰厚,但精神上缺乏交流,如果自己的性格不开朗,没有迅速与周边老人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跟坐牢房也没什么差别;而被送入老人院的老人们普遍有种被遗弃的感觉,这与现代商业化养老虽然收了钱却服务不到位有着直接关系。

  有一部国外电视片讲旧城改造,一个社区的老年人舞厅成为开发商眼中的钉子户,这些普通老人为了保住这所他们每日聚会的老房子全力抗争,显示了老人们的尊严,当年轻的开发商了解到这个舞厅在老人们精神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时,放弃了野蛮的逐利,绕道而行做了更有人情味的旧城改造,赢得了民心,真该组织开发商们看看这部片子。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