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备忘录:严管增效 解土地之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国情备忘录:严管增效 解土地之渴
2009年12月24日 08:4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卫星遥感图时刻记录着中国每一块土地的变化——

  2009年11月5日,代表建设用地的红色在增加。这一天,苏南、京津塘、珠三角等地的建设项目破土动工,中国又有8200多亩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代表耕地的绿色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在跨入2009年的那一刻,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亿亩,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1亿亩。

  1987年12月1日,一位叫做刘佳胜的拍卖师,在深圳敲下了中国土地拍卖的第一槌,迈出了土地走上市场化的历史性一步。20多年过去了,土地超过了石油、钢铁、煤炭等,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升值最快的一种资源。

  攀升的地价背后是强劲的需求。研究显示,在经历一段城市快速扩容期之后,中国将迎来三大高峰: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和工业化高峰。三大高峰必然会带来土地的非农化高峰,这对有限的耕地形成了强大的压力。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过去我们长时间认为中国的土地似乎处于无限供给的状态,但是现在回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看,我们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问题。现在走到中国的每一个城市,甚至到一个县里你都会听到他们讲,我们这里需要土地的指标。”

  中国虽然拥有辽阔的版图,但其实是一个不具有耕地优势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2/3,只有1/8可以用作耕地。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少,并集中分布在西北和青藏的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地带。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3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量仅比孟加拉国和日本略胜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

  科学家认为,我国土地理论上的最高承载能力是15亿到16亿人口。到2025年,如果土壤、种子、水利等农艺水平没有重大突破,我国耕地将出现两亿亩赤字。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周玉川说:“1996年我们给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的时候,用了17个城市的卫星照片,分3个时段看这17个城市占地的情况。中央领导同志一看,都认为我们国家耕地保护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这样发展下去是不得了的,于是提出了保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这是根据我们国家的人口和将来粮食生产的情况确定的一个目标。”

  就在我国建设用地的需求仍然旺盛,耕地每天都在减少的时候,在一些地方还能看到土地利用的奢华场面。1984年,我国大陆第一座高尔夫球场在广东省中山市建成。尽管从2006年开始,国家已经严令限制高尔夫球场的建设,但在过去5年里,国内高尔夫球场仍由100多个增加到500多个,占用土地面积已达5万多亩。

  土地的粗放利用还不止于此。2008年国土资源部仅在东部一个省份督查核实,就发现53宗5823亩土地存在闲置问题。已经开发的土地也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

  姚景源说:“经济发展是要占用土地,而另一方面我们13亿人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都源于这片土地,这显然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还要研究如何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当我国采取多种措施应对耕地数量减少的时候,耕地质量的下降也引起了重视,这被称为“隐性的土地流失”。

  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废渣、废气都不可避免地产生。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受污染耕地约有1.5亿亩,造成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在这些化学品侵蚀着土地的时候,大自然也在加紧它的掠夺。土地退化、沙化的面积,仍在以每年3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继续扩展,相当于每年丧失一个中等县面积土地的生产力。

  从国土部门负责人到最基层的农民,130多万人历经10多年时间实地勘测完成的《农用地等别调查与评定》,第一次摸清了全国耕地质量等别,为数量和质量并重管理提供科学根据。

  调查显示,光、温、水、土匹配条件较好的高等别耕地极为短缺,只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而中低产田占90%以上,远远高于传统上认为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的比例。这份长达40万字的调查报告用47个字作为总结:保护耕地,不仅要保住数量,更要保住质量;不仅要保住粮食产能,更要保住食物安全;不仅要保住饭碗,更要保住生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