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做"体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做"体检"
2009年09月07日 10: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北京9月7日电 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大》杂志刊登该刊记者谢素芳的文章,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高强,谈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情况等问题。

  6月上旬至7月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先后对山西、黑龙江、甘肃、河北等省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对这一关系城乡困难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层领导强调:“住房保障是一件得民心的好事,把好事办好的前提是实事求是地制订规划、扎扎实实地逐步推进。”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项得民心的德政工程”

  记者: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什么要选择保障性住房作为调研专题之一?

  高强:保障性住房是广大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尤其是部分低收入的困难群众,既没钱买房,也没钱租房,他们迫切希望政府给予帮助,提供最基本的住房保障。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困难居民的廉租房问题,对矿区、林区和垦区的棚户区进行改造,并扩大农村危房改造的试点。我认为,这项工程实施得好,有利于拉动经济、改善民生,完善我们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是一项得民心的德政工程。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将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目的就是实地了解地方政府的落实情况,真实掌握工程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事求是地提出完善政策、改进工作的建议,推动各级政府落实好中央的重大决策。

  记者:这项调研是如何开展的?

  高强:我们选择了黑龙江、山西、甘肃和河北四省,作为调研的重点地区。由副委员长陈昌智带队,深入到这些省份的城市、农村和社区,具体了解建设规划制定和落实情况、有关制度建设和完善情况、配套资金到位和拨付情况、工程质量和进展情况以及保障性住房分配情况等。同时,我们还委托云南、安徽、江西、山东、河南5省的人大财经委或预算工委,对各省的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并提交了调研报告。 “调研方法是五个字:听、看、问、想、讲”

  记者:读者比较关心的,是这个调研能确保看到的是真实情况吗?

  高强:我们力求看到真实情况。除了与政府领导座谈以外,我们还到建设工地具体了解工程的规划、资金、标准和建设情况,深入农村和社区居民家庭,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反映。我们的调研方法是五个字:一是“听”,听地方政府的情况介绍;二是“看”,到施工现场去实地察看;三是“问”,对一些容易存在问题的方面,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四是“想”,对发现的问题要进行深入思考,按照中央的政策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五是“讲”,大力宣传中央的方针、政策,指出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既要和地方政府领导讲,也要和施工单位讲,还要和广大群众讲,使大家都能够正确的领会和掌握中央的精神和要求,推动各地正确、全面地落实中央的决策。

  记者:在这次调研当中,你们思考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高强: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推动地方政府把中央的决策落实好。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各级政府对这项工作很重视,认识明确,积极性很高,工作力度也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有些地方对这项工作落实得不够好。有的地方建设规划规模过大,脱离了实际需要;有一些地方建设标准过高,政府压力过重;最突出的问题是,配套资金到位困难,有很多地方大量利用银行贷款或拖欠工程款,为今后留下了隐患。 “规划是基础,要实事求是,符合实际”

  记者:你说有些地方建设规模太大,任务艰巨。请解释一下这个判断。 高强:建设规划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政府保障的需求和政府保障的能力。如果建设规划太小,满足不了保障需求;规划规模过大,超出了实际需要,不仅增加了政府负担,也造成了浪费。我们感到地方制定的建设规划普遍比较大。有一个城市,上级批准的建设规划是9000多套住房,而当地需要保障的户数只有5000多户,这不是脱离实际吗?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高强:不少地方希望通过多报项目从中央多要些钱,这就是大家熟悉的“钓鱼”。但是,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多要钱而多报乱报。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地方配套的比例比较大,有些地方开始清醒了,感到规划太大,财政配不上资金,原想钓中央的“鱼”,却发现自己上钩了。

  记者:地方拿不出这个钱会出现什么问题? 高强:必然完不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现在地方政府层层都签订了责任状,省里下达的规划必须完成,而且社会、群众也要监督。上级批准的规划完不成,也可能实行行政问责,必然给地方政府增加很大的压力。

  记者:地方政府会不会觉得这是城市改造的契机,所以尽量多报项目,认为从中央财政拿的钱越多,城市发展得就越快。 高强:确实存在这个问题。有一些城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大面积开展城市旧城区改造。中央要求三年内对煤矿、林区、垦区的棚户区进行改造,并给予补助,是为了优先解决居住条件最差、最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但有些地方对一般城市的棚户区也进行大规模改造,超过了政府承受的能力。就是一些煤矿、林区、垦区的棚户区改造,也存在规模过大的问题,有些林区上报需要改造住房的户数占全部居民户数的50%以上,脱离了政府实际的承受能力。

  记者:规模太大意味着什么?

  高强: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有的大量利用银行贷款,增加了金融风险,有的大量地拖欠建筑工程款。所以,编制建设规划必须实事求是。建设规模不要太大,而规划定下来任务就必须完成,不能出现大面积半拉子工程。特别是高寒地区,旧房子拆了,而新房子长期建不起来,居民搬不进去,问题就很大了。因此,科学规划是第一位的,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社会需求,符合政府的负担能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各方面都要考虑得细致周到,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起不良的后果。 “优先落实好中央确定的任务”

  记者:也许地方政府也很为难,现在有的地方提出“城市三年大变样”的口号,各个城市都在攀比,压力很大。 高强:我们常说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一个城市也不是说变就能变的。首先应该变的是人们的观念和发展思路,是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的质量,是城市的内涵。如果这些方面不改变,城市的面貌也不可能根本改变。现在有些城市大规模搞城建,直接从财政上投入的不多,而是大量筹借银行贷款,不仅违反了预算法,风险也很大。有一个城市今后两三年的城市建设需要投入1000多亿元,除了一部分土地出让收入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地方财政基本上没有多少投入。即使城市面貌改变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记者:也许地方政府官员会想,在我这一届任上把城市改善了,偿还那是以后的事。 高强:应该力求避免这种情况。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兼顾、瞻前顾后,不能只顾眼前,把包袱留给后人。应该准确、全面地领会中央关于拉动经济、改善民生、调整结构的一揽子计划,既要促进当前的发展,也要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地方政府最主要的任务,是优先保障落实好中央确定的建设任务。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央确定的补助资金已经全部下达,但省、市级政府的投资却没有落实,有的还把投资责任推给了基层。由于基层政府的财力很薄弱,保障正常的开支都有很大困难,再要求增加保障性住房投资,就很难落实。

  记者:如果基层负担不起,会出现什么情况?

  高强:必然延误工程进度。我们调研中看到的正在施工的项目,基本上是去年计划安排的工程,少数还有前年的工程,而今年确定的项目大多数没有开工,只能留到明年有钱再建,这样建设进度就很慢了。 “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各级政府长期的工作”

  记者:您说各级财政都很困难,依靠银行贷款又有风险,那该怎么办呢? 高强:我说的防范风险,不是裹足不前,而是不要一下子把摊子铺得太大,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首先要把规划定得扎实、可靠,包括建设规模、配套资金、拆迁建设、标准质量等,都要规划得很具体,不能边规划边拆迁、边筹资边建设。

  记者:也许地方政府认为,中央可能就补助三年?

  高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后三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有的地方认为中央就补助三年,希望先把中央的钱要来。我认为,保障低收入困难群众的住房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各级政府长期要做的工作。它和养老、医疗、失业保障一样,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今后政府预算中,还应该安排一些这方面的支出,保障低收入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同时也要看到,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保障的项目很多,财力又不足,现阶段的住房保障只能是低水平的基本保障,标准不可能太高,范围也不可能太大。 记者:现在有些地方的住房改造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拆迁盖楼房,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高强:住房保障应该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多样。能通过发放房租补贴解决的,不一定由政府直接建设提供住房;对一些旧房,能维修加固的,要充分利用,不要都拆迁新建;能就地改造的,也不要异地重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把一些能够居住的旧房拆掉,是一个很大的浪费。有一些群众喜欢住在平房里,不应该强求一律住楼房。 目前对农村的危房改造应立足于维护、修缮、加固,而不是大规模、高标准地拆迁新建。从中央对试点地区农村危房改造每户补助5000元的标准来看,也不是一律要求盖新房。改造过程中,有些地方的农村危房改造,每户要花10多万元,严重脱离了农民的负担能力,只好大量举借银行贷款,必然给以后的生产生活带来困难。 “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眼里”

  记者:您说过一句话:“群众要求做的事,政府不一定都能做到;但政府要做的事,必须征得大多数群众的同意。”为什么强调这一点? 高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从居民需求来讲,希望房子大一点,标准高一点,住得方便一点,这都可以理解的。但政府的财力不一定都能做得到,这一点应该向群众讲清楚,而政府决定要做的事,就必须要做好,一定要符合群众的意愿,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群众利益的工作,不能完全凭我们的主观想象,而要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愿望,根据群众的意愿和政府的能力,实事求是地帮助群众解决急需解决的困难。 要了解群众的愿望,就必须深入群众,经常到群众家里走一走、看一看,和群众交朋友,才能听到群众的心里话。仅凭自己想象做事,不一定符合群众的要求。同时,政府要言必信、信必果,不能承诺太多,开空口支票,。 “支持不一定都是说好话”

  记者:按照广大群众的期望,全国人大如何监督和推动政府做好工作? 高强: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有着根本的区别。人大与政府的关系是既监督又支持的关系,两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人大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是为了更好地支持,支持要寓于监督之中。支持不一定都是说好话,开展调研,发现不足,提出建议,推动工作,是更重要的支持。

  记者:这次专题调研后,主要向政府提出什么建议?

  高强:第一,建议各级政府科学地制定和落实好建设规划,把规划制定在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基础上。第二,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和办法,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机制。第三,千方百计地落实配套资金,优先保障完成中央下达的规划任务,使最低收入困难居民能够得到不同形式的基本住房保障。第四,加快工程进度,集中财力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完成一批,分配一批。

  记者:全国人大是否有住房保障立法的考虑? 高强: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这次保障性住房专题调研也会为住房保障立法提供一定的支持,推动立法工作的开展。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