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建议彻底放开大户型住房 任由富人投资投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评论建议彻底放开大户型住房 任由富人投资投机
2009年12月09日 08:4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5日上午在北京开幕。专家预计,明年的刺激政策料将继续,“政策紧缩信号”的预期已不存在,但是经济结构调整应成为重点。

  调整经济结构是多年来的经济工作重点之一。然而,经受一年前爆发的金融危机冲击后,什么时候都没有现在感到调整其重要性。去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之所以马上显现出来,其根源也在于中国长期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直接表现在,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出口。当外部需求突降时,经济增长必然受到影响。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表现在许多方面。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等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诸如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急需解决的是产业结构、经济拉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第三产业、农业产业发展潜力非常大,却一直处于投入不足、难以启动的状况。这是一个时期以内重点应该解决的问题。提高我国工业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把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资源能源推进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进,大力推进环保节能等产业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从明年经济工作重点看,调整经济结构首先应该放在启动消费、拉动内需上。去年我国采取了用大举投资替代出口下降来拉动经济的措施,一举扭转了经济下滑的态势。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举投资是不能持续的。如果最终消费启动不起来,投资越多越快,产能过剩就越多越快。同时,实体经济消化不了过多投资后,必然出现流动性过剩,冲击资产价格,吹大经济泡沫,或酿成通胀风险或酿成金融风险。因此,必须适度控制投资规模特别是信贷投放规模,前提是必须下决心启动最终消费。2008年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为35.3%,不但低于美国70.1%的35个百分点,而且低于印度54.7%的19.4个百分点,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启动消费要抓好几个市场:农村消费市场,继续实行家电下乡、汽车电脑下乡等;抓好汽车市场,对百姓购置私家车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应该延续;抓好第一套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市场。同时,在大力提高居民收入的情况下,要坚决清除一切阻碍消费的不合理制度办法,净化消费市场环境;坚决清理阻碍居民消费的一系列“苛捐杂税”;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当前过分依赖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我国经济结构最为不合理的地方。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大举投资中,房地产投资比重很大,其实一些地方政府无形中走出了一条倚重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路子。目前中国房地产的狂热正在严重破坏中国的经济结构,使得一些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放弃本行业、放弃实业不做,都投身到房地产行业“淘金”,不但正在阻碍实体经济复苏而且造成房地产泡沫,正在酿成金融风险。发达国家近百年的经济史告诉我们,每次经济或金融危机无不与房地产狂热有关,许多都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引爆的。中国人口这样多,经济规模这样大,民生问题对经济的依赖程度这样高,绝对经不起房地产泡沫破灭带来的各种危机折腾。因此,必须从税收、信贷、经济政策等方面限制房地产的过度扩张,限制投资、打击投机,尽早挤干泡沫,把经济增长过分倚重房地产的局面迅速调整过来。

  就住房建设本身来说,也有一个大力调整结构的问题。从土地拍卖开始就要附加对豪华别墅和大房子的限制条件,导向建设小户型住房。如果说过去90平方米户型有点儿小的话,可以调整为120平方米。

  要求所有拍得土地的开发商所建住宅70%以上户型都要在120平方米以下。然后,把30%的12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住房彻底放开,任由富人去购买、投资、投机。现在这种在土地拍卖无论如何频现“地王”,在住宅建设上无论建设多大住房,一概不管、放任自流的局面必须改变。

  目前中国房市中百姓买不起房已不是第一位的矛盾,因为百姓已被高房价挤出了市场,对买房早就绝望了。第一位的矛盾是,中国房地产这种疯狂投机导致的非理性上涨带来的泡沫和社会影响,正在威胁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金融安全,甚至正在威胁社会稳定。美国、日本、中国香港、最近的迪拜危机都是前车之鉴。

  因此,明年调整经济结构必须剑指房地产行业。(余丰慧)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