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房价上涨成交量下滑 中介再度面临大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上海房价上涨成交量下滑 中介再度面临大考
2009年08月12日 17:18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二套房贷收紧、房价持续上涨、成交量连续下滑,业内人士认为——中介再度面临大考

  “最近由于二套房贷收紧的政策影响,以及连续三四个月上海房价的持续上涨,7月我们门店的成交量同比下降了15%,而从刚刚过去的8月第一周来看,我们的业务量又比7月下降了15%。”8月9日,汉宇地产董事总经理施宏睿在接受笔者专访时坦言。根据施宏睿的经验,最近普通住宅二手房成交量比高端项目的下降速度更为迅速。对于本市绝大多数以刚需住宅交易为生的中小中介来说,目前的局面并不乐观。

  大环境定生死

  四年两遇洗牌

  楼市冷暖,中介先知。每次楼市趋冷,中介总是率先受冲击。一方面是业主大量挂牌却紧咬价格,另一方面是潜在买主持币观望。没有成交量,中介断了佣金收入,就会被“憋死”。因此,最先能预知楼市寒冬来临的正是中介,“气温”少许变化就足以影响它们的生计。

  在施宏睿脑海里,过去四年,市场风云变幻。因为从2001年至2004年,上海二手房市场每年的交易面积增幅可观,房产市场节节攀高,无论大小中介,都在大把大把地数佣金,门店大扩张、员工大招聘。2004年开始宏观调控后,实质性的政策效应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显现。上海的二手房市场迅速降温,“关店、裁员、降薪”的浪潮随即袭来。

  因此,在上海楼市成交活跃的2005年上半年,上海市场充斥着2万多家中介门店,经过一番市场的洗礼,2005年下半年全行业锐减至7000多家。随后2007年市场回暖,店数又有增加,可惜到了2008年6月开始,持续萎靡的成交量令上海中介行业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包括一些知名中介行纷纷裁员关店,市场迅速萎缩至6500家左右,这还不包括大量的“夫妻店”无声无息地蒸发。施宏睿进一步表示,上海中介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已由高峰期的10万人左右,锐减到去年大约4.5万人的规模。

  行业集中度低

  十强份额不足两成

  从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得到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7日,上海登记在册的中介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为10097家。对于这个数字,施宏睿表示:“事实上,还有大量没有注册的小中介,实际数字肯定能达到15000家。而这个数字又比去年上涨了30%。”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共有3000家中介公司、9700家独立法人机构,有上岗资格证书的中介人员为30107人,但实际在岗人数超过10万人。

  目前,在上海市经纪行业协会注册的会员单位一共有805家左右。但上海的中介行业相对于深圳、北京、广州等城市来说,集中度并不高。来自中原(集团)三级市场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今,按照成交套数统计,排名前十的中介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基本保持在18%左右。排名第一的上海中原,其市场占有率也仅仅维持在6%左右,而同属中原集团的深圳中原,规模与上海中原相当,在深圳市场却占据近20%的市场份额。在北京,排名前5的中介公司占据超过40%的市场份额。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上海二手房市场之大,没有一家中介公司能够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

  成交出现收缩

  “小鱼”再度面临考验

  集中度不高带来的问题就是市场存活着大量的“夫妻店”, 但是其行业内部管理却相当落后,远远赶不上市场发展。排除“管理困难”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眼下交易收缩则是摆在中小中介面前的隐忧。

  据笔者了解,中介店铺需要支付租金、装饰装潢、硬件配备、人力成本、后期服务等费用,上海繁华地带的大中介门店月经营成本至少在12万-13万元以上,一般中介门店也基本需要6万-7万元成本,最便宜的中介门店保本也需要月入2万元。按照相关规定,房地产经纪公司除按总房价可向上下家各收取1%的佣金外,其它费用一概不允许收。上海中原研究咨询部经理马冀为笔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我们就以实现盈亏平衡需要的最低金额2万元为例,小中介做一笔总价在100万元的房屋交易,收取的中介费为2000块,换算下来,一个月需要做到10单买卖房源。加上有的中介为了赢取利润,免收卖家佣金,因此要完成这个任务在当前情况下并不轻松。”

  “在市场不明朗时期,倒得最快的是三种类型的公司,一是小公司,资金力量太过薄弱,入行资历浅,没有实战经验,大战来临抵御能力不强;二是多元化公司,并不以中介为其主业,大势不好即可调转枪头,关店另求生路;三是中介密集的新楼盘开发地区,成交量骤减,经营业绩和管理理念比较差的公司自然很难生存。”上海中原物业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谭百强如是表示。(评论员 房蓉)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