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公司推"就业资金"引争议 为楼盘促销炒作?——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房产公司推"就业资金"引争议 为楼盘促销炒作?
2009年03月05日 16:06 来源:新闻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替用人单位支付其聘用大学生一年工作的工资和四金,出资资助企业招聘大学生,听起来有点像“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却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昨天,为缓解时下大学生就业难,以房地产为核心的某企业集团宣布,成立“2009年大学生就业(业主子女)专项资金”,以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用人单位可获得专项资金最高达5万元,总计约3000万元,消息一出引发多方争议,有人称房产公司有借就业“作秀”之嫌,有人称如能一定程度帮助大学生就业,就算作秀也无妨。

  事件点击

  业主或子女可享“就业资金”

  该企业集团昨天宣布,即日起在中国企业公民委员会的监督下启动“2009年大学生就业(业主子女)专项资金”计划,旨在号召全社会都行动起来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

  计划中称,从即日起到2010年3月31日止,2009届高校毕业生中尚未就业的该集团各地开发项目的签约业主或业主子女,可申请该 “专项资金”,在申请成功并与用人单位签约后,该用工单位可领取该集团资助的专项就业资金最高达5万元。

  为何要付钱给用人单位?企业负责人解释说,时下经济不景气,不少企业为节约成本将大学生拒之门外,“专项资金”相当于先替用人单位支付其聘用的大学生毕业生一年的工资和四金等,最高5万元,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金额略有差别。设立“专项资金”的主要目的,还是刺激企业的用工需求。

  企业说法

  “促销”一说无从谈起

  对于企业“作秀”、“促销”一说?公司有关人员表示,目前,该公司上海地区主要楼盘一平方米的价格达4万多元,最小户型约100平方米,购买一套面积最小房产,也需400多万。 “谁会为了区区5万元,花400万元购房,这种可能性不大,因此,促销一说无从谈起。 ”该负责人表示,这么做主要是作为一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行动。同时,呼吁更多的企业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共同应对就业难的问题。

  对此,中国企业公民委员会的相关人员表示,英国最近有一项研究,一个人失业半年,相当于每天抽400根烟,失业带来的自杀倾向是正常人的6倍,就业是影响到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该企业的行动为企业响应国家号召,帮助大学生就业打开了新思路,非常时期更需要呼吁更多的企业担当起社会责任。

  中国房地产协会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在房地产行业全面低迷的情况下,仍然有房地产企业愿意站出来承担社会责任,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出钱出力,确实起到表率作用。

  不过,也有人对企业的举动“不以为然”——“业主都能买得起400多万元的房子,那找工作估计也不用发愁,就业资金的设立还有必要吗? ”

  专家观点

  正方:希望更多企业参与

  “这种企业的自主行为,只要不伤害业主的利益,能一定程度帮助大学生就业,就算作秀也无妨。 ”教育专家熊丙奇教授表示,该企业设立“就业专项资金”的方式,相当于建立大学毕业生见习基地,企业为在见习基地见习的业主子女提供资金支持。

  “如果有更多的企业虽然自己不能提供毕业实习机会,但愿意出资资助企业招收学生,给予实习学生一定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不是很好吗?”熊教授指出,如果能有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出资资助企业招聘大学生,这样则可以保障见习学生的利益,至少让学生暂时有个去处,从中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进一步说,如果房地产公司能出资设立一个面向毕业生的基金,帮助大学生接受就业培训,提供见习机会,就更好。 ”熊教授最后表示,应该多给企业一些鼓励。

  反方: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房地产商肯花钱介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方面是地产商对于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但不免有‘炒作’的嫌疑,并有可能对大学生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复旦大学教授、社会学家顾晓鸣则认为,这等于把大学生都娇生惯养起来。

  至于了负面影响,顾教授举例说,大学生可能会认为,自己学习好工作好,不如遇到一个好的老板;遇到一个好老板,不如遇到一对条件好的父母;遇不到好父母,不如嫁个好老公、住上好楼盘。这样非但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可能造成恶性循环。 ”

  不仅如此,顾教授对现在各行各业插手大学生就业也存在担忧:“大学生可能并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提升自己的岗位竞争力,而是一味等待社会的帮助。”他希望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家不要利用和夸大 “就业紧张”,“对于舆论和社会氛围的营造一定要谨慎。 ”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