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回暖消费者是否该追涨? 7成网友选择不出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楼市回暖消费者是否该追涨? 7成网友选择不出手
2009年03月23日 14:45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全世界的房地产市场还处在低迷之中,南粤楼市却已春暖花开?

  春节过后,广东楼市的春天似乎应时而至,广州、深圳等地房产成交量明显回升,3月初广东省出台刺激楼市的“十五条”更是加了一把火。楼市升温,不少开发商开始加推房源,甚至逆市提价。楼市的风云突变让持币观望已久的消费者陷入了“买还是不买”的两难选择之中。

  网上统计

  楼市反弹惊现“小阳春”

  去年以来,广州等地楼市“只见价跌不见量长”的低迷情况一直持续,直到今年春节,楼市似已接近冰点,然而就在人们认为房地产市场已成“咸鱼”之时,这条“咸鱼”却在酝酿“翻生”,成交量开始逐步回升。与此同时,相关政策也开始向楼市倾斜,3月3日广东省出台了救市“十五条”,包括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支持房企应对市场变化、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范围和额度等多方面的实质性利好。“救市”新政的效果立竿见影。

  据广州房管局阳光家缘网的统计显示,新政出台后一周,日均成交332套,周末成交套数更是达到1015套,创下去年“十一”黄金周以来周末楼市签约量最高纪录,比春节后周末的平均成交量高出近400套。

  根据深圳国土局的网上公开信息统计,3月上半月,全市共成交3483套,日均248套,环比上升31%。

  成交量甫一回升,郁闷已久的开发商们就已经按捺不住,纷纷着手开始提价。据焦点房地产网统计,广州64%的在售盘出现涨价状况,个别楼盘甚至每平方米飙升2000元。有媒体对深圳85个在售楼盘进行了调查,发现有近三成的楼盘确实已经变相或者直接涨价。同时穗深两地不少二手楼也开始跟风提价。“增值”、“热销”这些久违的字眼又开始出现在房地产广告中。

  这让不少持币待购的消费者犯了难:买吧,房价确实还没跌到自己的心理价位;不买吧,万一房价重现前几年的非理性上涨,岂不再次失去置业的机会?

  众议

  昙花一现还是持续回暖?

  当前的涨价是楼市将从此全面转暖的标志,还是只是刚性需求集中释放所带来的昙花一现,抑或只是开发商的“诱多”陷阱?各类专家和网民的争论已是跃然网上。

  总的来看,认为目前的涨价只是短暂的“熊市反弹”的论调似乎占了上风,毕竟全世界的经济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以及我国很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仍持续低迷,而房价仍处在偏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敢轻言反转。

  一项网调显示,对于近期楼市回暖涨价,53.66%的网民认为是“开发商的营销噱头”,21.96%的人认为是“刚性需求释放”。

  满堂红集团企业发展部首席研究员龙斌在自己的博客上分析:目前仍是阶段性反弹的“小阳春”行情,近期楼市难以全面回暖。“楼市供求关系还没有完全改变,去年以来,供大于求的局面一直在延续,没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多个数据说明,目前各城市存货压力大,特别是一些前几年大规模出让土地的城市,连续几年都是成交少,供应多,价格却在不断上涨,市场吸纳率比较低,存货比例相当高,消化存货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他从这两个方面推断,这次“暖市”很快将会结束,房市并未就此扭头。

  在一个网络论坛上,广州中原地产市场总监潘婉霞甚至断言,回暖行情维持不会超过3个月,“经过2、3、4月份的井喷式成交,会将现有的成交意欲较强的买卖双方大部分消化。”

  两位的观点与网络主流民意大致趋同。据焦点广州房地产网调查,72%的网友认为“‘粤15条’出台后,房价还未降到位,成交量回暖只是昙花一现。”

  但也有很多业内人士对房市走向持不同观点,《上海证券报》综合数位业内人士的总结,认为成交量大幅回升有政策显效、刚性需求堆积、前一轮降价等各种因素推动,可能还能持续3个月左右,而之后的走势难以判断。报道称:“专家判断,如果刚性需求旺盛,新的供给又持续紧张,不排除未来三个月内都可能持续成交火热的局面。而三个月以后,随着保障类住房的大量入市,在经济基本面没有实质的回暖迹象时,楼市成交将再次受到考验。”

  新华网评援引了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会长蔡穗声的话,“全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周期性调整,这一轮周期性调整与中国宏观经济调整、世界金融危机同步,其结束有赖于宏观经济复苏。”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